Google Drive即將關閉「外連功能」,大家塊陶啊!一起去找GitHub吧

圖、文/黃郁棋 

如果你也是科技Geek,肯定跟我一樣知道了這件事。Google在8月31日宣佈了一個天大的壞消息:「Google Drive即將在一年後關閉所有外連功能。」對一般人來說,外連功能可能有點陌生;但是對於網站站長、習慣免費空間的部落客來說,這可是比吃飯還重要的大事!因為這意味著,你原本存放在Google Drive直接連結到部落格的圖片、js、css,一切都會在2016年失效。這還不嚴重嗎?

換句話說,以下這段網址將被谷歌殘忍的關閉:googledrive.com/host/你的文件ID

雖然我們對Google關閉旗下產品這件事,已經差不多習慣了(有點悲哀),從Google Buzz到Google Reader、iGoogle,每一次產品關閉,都會造成業界的轟動。有許多人在擔憂,Blogger會不會是下一個被谷歌關閉的服務?只不過在Blogger之前,Google先拿Google Drive開刀了。


為什麼Google要關閉Google Drive的Web Hosting服務?

可能有人不明白,為什麼Google要關掉這項服務,相對於Google Reader麻煩的RSS解析以及法律問題,照道理,網頁代管服務應該不會帶來什麼麻煩才是啊?

是的,麻煩是不會有,但是流量很吃重!網頁代管服務,也就是可以讓別的網站直接「使用」Google Drive的頻寬資源,來提供讀者使用。換句話說,Google無法從中得到任何利益、使用者也不必進入Google Drive,就可以直接使用Google的頻寬下載檔案。

這個對Google來說,當然不算一件太好的事。

而許多流量怪獸,更是拖累Google Drive頻寬的一大因素!雖然Google跟Dropbox一樣,會在頻寬迅速被吃掉幾GB的時候,暫時停止該檔案的下載權限,但是隨著被濫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Google還是大刀一揮,將服務給攔腰斬斷了。

所以,像我們這種奉公守法的小站長,該何去何從?為了幾個小檔案,特別花錢租用虛擬主機嗎?我也為此困擾了好久。最後,我得出了最佳解答:走,去GitHub吧!

什麼是GitHub?

簡單來講,GitHub就是一個開源社區,工程師們可以自由的將Code丟到這個地方,提供其他人(包括陌生人)自由取用。而GitHub方便的地方在於,它可以提供用戶之間協作!同一段原始碼,可以讓好幾個人共同修改後上傳,系統也會記錄下來每一次的Code改版有什麼不一樣。


不過對於我們這種小網站的站長來說,最方便的一個地方,莫過於GitHub的Pages服務!它讓站長可以直接在GitHub上利用Repositories直接架站;換句話說,檔案可以外連啦。只要不是過分濫用,基本上是不太會遇到停權狀況的。(不過我才剛搬過來,還沒遇到博客流量爆發的情況;之前台灣小吃札記曾經遇到一天將近100萬PageView的爆炸性流量,當天無論是Dropbox還是Google Drive都暫時將我的檔案停權了。)

不過對於專業的工程師來說,GitHub的免費方案,檔案一定是Public的可能有些困擾,因為這意味著你的Code全部提供大家下載使用了;想要隱藏起來,就必須花錢。所以也有工程師大大推薦我使用Bitbucket搭配SourceTree來使用,但是我摸索下來,還是GitHub客戶端用起來舒心,所以暫時打算就在這邊定居了。

未來GitHub還會推出大檔案、大頻寬的加值服務(一個月150臺幣),我想我應該會掏錢購買吧!50GB的頻寬流量,對於我們這些小網站來說,非常足夠了啊。不過,如果你是在尋找「圖床」,最好還是自己租用一個虛擬主機來使用。(更新:隨著需求量的增加,我已經在遠振申請了便宜的虛擬主機,一個月60元、容量20G,下載流量限制800G。)

關於GitHub客戶端

想進來使用GitHub,首先你必須習慣稍微不同的操作模式。基本上,如果你有Coding能力,習慣使用Terminal來進行上傳、複製等動作,那你根本沒必要看我這篇了;如果你只是個普通的小編、或跟我一樣的程式菜鳥,我還是推薦GitHub客戶端啦!好用又美觀。


GitHub客戶端的圖示長這樣,呃,這應該是隻貓吧(?)打開以後,你會發現它的介面非常漂亮、美觀、直覺,讓你很快的就接受它。我真心覺得,一個網頁、或一個應用程式,做得漂不漂亮,會非常直接的影響到使用者繼續深入瞭解的意願。

首先,你必須在GitHub申請一個免費帳號,這部份我就不教學了(既然你都會架站了,這應該難不倒你)。登入GitHub後,你必須先創立一個Repository,點擊網頁右下方的那個綠色按鈕。(下面那三個,是與我分享的、以及我所擁有的Repository)


新增New Repository的時候,你會遇到「Public」以及「Private」兩個選項。在Repository Name的部份,如果你有打算將這些檔案外連(也是本文的主旨),請設定成「你的使用者名稱.github.io」。以我的帳號為例,我就會設定成「coyoter.github.io」。(由於我為了做簡單教學,以下Repository將會使用別的名字做範例)

預設的狀態會是Public,也就是接下來你上傳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跟陌生人分享,也就是所謂的開源(Open Source)啦!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開源的,我認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開源,所以像我博客的許多照片集,也是開放給所有讀者免費使用,只要有標註姓名,拿去盈利也不要緊。

如果你有照片需求,可以參考我的「攝影集」


以我剛剛新增的「Front-To-End」Repository為例,你創立後,會進入Repository的首頁。這時候你可以選擇,要直接使用終端機(Terminal or CMD)來進行維護、上傳、複製等動作,還是直接使用GitHub客戶端來進行操作。我對新手的建議,當然是下載方便的客戶端來用啦:

GitHub客戶端:官方下載點

(以下教學是以Mac為例,Windows用戶可以自行看GitHub上的教學。)


安裝好了以後,請點擊「Set up in Desktop」按鈕,系統會自動跳出一個視窗,方便你將GitHub上的這個Repository下載到本地端。這樣子,以後你只要將想要上傳的東西,丟到這個本地端的資料夾,然後開啟客戶端同步,就能直接更新上傳資料了。


接下來要簡單介紹一下,GitHub的檔案更新流程:

Step 1:將你想要上傳的檔案,丟到本機的同步資料夾。就是你剛剛新增的那個,存放位置則是看你一開始設定在哪裡。以我自己為例,我的習慣是將資料夾依照工作類型做分類,雖然一開始麻煩,但是未來找資料絕對不會找不到。一般來說,我會建議你新增一個「index.html」檔案作為首頁,裡面可以是任何東西,例如「Hello World」。


Step 2:打開GitHub客戶端,沒意外的話,左邊應該會出現你的Repository可以選擇了。如果沒出現,按一下左上角的加號,將路徑丟進去即可。然後,你注意畫面正上方,是否出現了「Uncommitted Change」字樣(只有你對本地端的Repository資料夾做出改變,增減檔案,才會出現),點過去後,在左下方輸入你剛剛做出的變動有哪些東西。

為什麼要這個動作呢?直接上傳不是很好嗎?理由在於,將每一次的變動做出註解,可以方便未來回頭查看、以及協作時,不會感到迷惑;你可以知道夥伴做了些什麼改變,每一次的變動,GitHub都會如實的記錄下來。


Step 3:輸入完畢後,點擊「Commit to master」(預設是master,未來你可以自己設定),它就會將變動提交出去。這時候,你只要再點擊一下右上角的「Publish」,就可以跟GitHub雲端上的資料做出同步了。

是不是很方便呢?相較於傳統的網路硬碟工作模式,GitHub可以讓你隨時回頭看之前的所有變動,甚至可以讓多個管理員一起協作呢。以下這張圖片,你會看見有紅色與綠色的分別;紅色就是在這次變動中被你修改掉的Code,綠色則是新增的Code,是不是一目瞭然呢?


Step 4:進去你的網址看看吧!網址是「你的使用者名稱.github.io」,也就是前面要求你設定的東西。以我為例,我的網址就會是「https://coyoter.github.io」。未來你上傳在這個Repository下的檔案,網址也都會像這樣:「你的使用者名稱.github.io/資料夾名稱/檔案名稱」。

是不是非常方便呢?如果你喜歡,甚至可以將網站直接架在這下面。

Google接下來,還會關閉什麼服務呢?

老實說,我並不認為Blogger服務會這麼容易被Google關閉,我也希望它永遠不要被關閉。Blogger的誕生,某種程度上算是互聯網自由化的里程碑,連平民老百姓都能架站,空間無上限。有些博客博主,還會在Blogger上放置「Google Adsense」廣告,像我的台灣小吃札記就有擺放:


有放置Google Adsense廣告的博客,本身就能替Google帶來收益,我相信Google也不會太狠心連金雞母的溫床都砍掉。但是隨著被荒廢的Blogger越來越多,我也越來越不敢保證,憑我們這些有在經營的博客帶來的廣告利潤,能不能說服Google,不要關閉這項服務。

被Facebook打壞的網路生態

Blogger一旦關閉,帶來的衝擊肯定是象徵性的。傳統的互聯網模式,是藉着搜尋引擎,連結一個又一個的獨立網站;使用者可以透過搜尋引擎,自由自在的到不同的網站造訪。

但是,臉書打壞了這個規則。

由於社群網站的出現(尤其是臉書),越來越多使用者選擇「對著臉書發呆、被動的等侯其他網友丟資料在你面前」,而不是主動搜尋、或者藉由網站的超連結發現新的天地。這兩種網路生態天差地遠!Google的搜尋引擎生態,讓不一樣的網站可以百花齊放,大家為了經營自己的後花園,會拼了命的學語法、搞設計,拼了命的想充實內容、塑造個人風格,於是用力的生活、用力的閱讀,看到越來越多網友造訪,而感到滿足與快樂。

這是一種,自己的藝術品被人看見的快樂,最單純的快樂。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社群網站的「相互連結」更加強烈,強烈的程度遠遠超過Google幫全球所有網站連結在一起的力道。社群網站的重點,是「人跟人的連結」,而不是「網站跟網站的連結」。人們生活的目的,其實還是為了其他人!所以,寧可一天24小時都在社群網站上與他人連結,而不去發現互聯網世界的多彩多姿。


這是一個噩夢,互聯網歷史上遇到的最大危機

因為社群網站將所有人的時間給搶走了,就如同一株植物霸道的將所有土地的養分給吸走,其他植物就只能緩緩枯萎。這時候,霸道的植物說,我願意釋出一些些養分給你們,只要你們聽我的話:付費買臉書廣告、經營臉書粉絲團,我保證你也能獲得流量。

於是,其他網站在沒有後路可退的情況下,紛紛投入了臉書的懷抱。為了存活下來,開始經營粉絲團、開始奢望臉書施捨一些流量給你。而這些流量,在臉書出現以前,本來就是屬於大家的。

這些流量,本來應該是屬於大家的,廣告費也是大家一起賺的,網友的時間,也是應該平均分散在不一樣的論壇、網站上的。

由於臉書的出現,部落格生態出現史無前例的萎縮;越來越多人選擇直接在臉書上發文,發文的內容也越來越隨便(是的,臉書就是一個隨便的地方)。原本人們會為了自己的網站而主動學習、主動設計、主動找友站做外連,強化被發現的機率,增加搜尋引擎排名。

現在,網站的流量,大部份七成五以上都是來自於臉書。而臉書不是屬於大家的,臉書對你的帳號有生殺大權;就算你是一個知名作家,有一千萬個粉絲,臉書還是可以說砍就砍,不必任何理由。

人們就像寄生在臉書上的生物,只求臉書這個宿主不要將你一個大拇指碾死。

雖然我的工作,跟臉書脫離不了關係;但我還是認為,臉書的存在,對於互聯網是一大傷害,而且上面的破碎訊息,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而時間,就是金錢,你選擇丟給了臉書。

好吧!越扯越遠了,不知不覺感歎了起來。我希望部落客生態能持續下去,我希望Google能繼續存活,所以大家可以考慮一起來GitHub,共同經營這個開源精神。我願意為了自己的網站、為了開源精神,付出我的所得。

從Netscape時代一直到現在,身邊的Geek網友一個一個的流失,令人驚嘆的個人網站也越來越少,幾乎再也看不到了。我其實對於今天的網路生態,感到有些孤獨了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