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消失、卻不賺錢,或許現在才是進軍媒體業的最好時機?


圖、文/黃郁棋 
以下是我在思考「媒體業轉型」時的一些自言自語,非媒體業同仁基本上可以跳過不必看了,意義不大。很多人都說,媒體已死,媒體人的氣節不再,媒體也失去了壟斷通路的能力;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現在都紛紛向電子媒體靠攏;偏偏電子媒體的錢「很難賺」。現在搞媒體,未來在哪裡?


「The darkest hour comes before the dawn.」

這是黎明前的黑暗。既然今天投入了這個產業,我想賭賭看,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轉念一想,或許現在才是進軍媒體的最好時機,因為:

   一、現在是所有媒體的陣痛期,無論報業還是電視業都在轉型;但是電子媒體無法用過去的手段賺錢,各家主流媒體都碰到了網路營收困境。困境是公平的,而且是紮紮實實存在著的。

   二、許多媒體為了平衡盈虧,開始放棄質感內容,奔向農場經營模式;這雖然能勉強打平營收,卻無法造成大勝利。現在是集體崩壞的迷惘期。

   三、因為大家都不看好,少數看清大環境、執著改變的人顯得很愚蠢,但是又很特別。

   四、人與人的溝通史無前例的快速與方便,高質感內容卻空前的缺乏。

   五、適合電子媒體的成功商業模式,尚未誕生。


我以為,一個產業真正的噩夢不是遭遇困境,而是「沒有激情也沒有困境」;後者是逐漸步向死路,前者則是機會還藏在某個不知名的未來。當成功模式誕生後再選擇進軍,多半慢了;網路產業的迭代速度是傳統產業的百倍以上,等別人都進入狀況了才加入,絕對跟不上。

總結幾個癥結點:

   一、賺不到足夠的錢,舊有的遊戲規則已經步入死衚衕;新的商業模式引領的新規則還在尋找當中。思考的方向為:廣告主需要怎樣的行銷活動,才願意拿出大把大把的鈔票?而產業規則可以怎麼跟著修改,來符合利益最大化以及產品本身價值的最大化?

   二、社群新聞也呈現空前飽和的狀態,平台的價值史無前例的低落。今天一篇文章、一部影片出現在哪裡已經不是重點,平台的價值只剩「版面設計如何」、「動線如何」、「色彩搭配如何」、「社交外掛搭配得如何」等問題,你這家公司是什麼,已經影響不到觀眾。


一來是政治逐漸步入了新的世代,年輕人都期待打破藩籬、重建新的台灣面貌;二來是網路本來就是「激情取向」,搭配社交網站的「Filter Bubble」效應,政治色彩已經越來越難鎖住固定讀者。

   三、就連「粉絲團」的限制也越來越多,到頭來,一個電子媒體或個人媒體能不能成功,居然取決於「團隊中包含多少言論領袖」。言論領袖在社群網站上的影響力,時常大過一個粉絲團;個人魅力的重要性,也取代了品牌的可信度。


也就是說,現在若要經營媒體,需要注意的事項是:

   一、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與RD、企劃資源去開發新的遊戲規則?都沒有是絕對不行的。

   二、團隊中的言論領袖有多少人?他們同時是病毒擴散內容的最佳產製者,也是最棒的擴散通路。

   三、網路小白絕對不能錄取。何謂網路小白?在網路上不夠活躍、沒有作品、沒有熱衷瘋狂的人,都叫做網路小白。就算是本科系畢業,就算在媒體圈已經有十年經驗,若他是一個網路小白,這個人的優勢甚至比不上一個大學二年級的Geek。

   四、策略比計劃重要,團隊比策略重要。若可以用其他產品帶動電子媒體的收益,是最好的暫時解決方案,例如「全媒體」廣告Package。


在運營執行端,我想過的幾個方向,或許可以刺激轉型出現:

   一、全面Open Source化!但前提是,團隊必須做出口碑,讓所有讀者最終聚焦在「團隊的人」上頭。這時候,團隊能做的行銷搭配、議題操作,就自由許多。

   二、把炮口從「外社群」轉向「內社群」,先讓自己人爽起來,自嗨也沒關係;擦出火花後,再擴散回外社群。現在許多媒體同業遇到的共同困境是,死板的KPI牽制住內社群的創新活力;死氣沉沉的用SOP模式做著SOT,火花根本擦不出來。

   三、社會上確實存在少數個性迥異的天才,你無法控制這個天才的思考、甚至你也很難用傳統管理學的要求來定義他。但是你可以試著讓環境、氣氛變好玩有趣,讓天才天天想來。

   四、讓一切都成為連續劇、連載小說,一部部「真實」小說,包含時事、包含評論、包含故事,甚至暗藏業配的新聞形態,結合了出版與媒體、甚至表演藝術,就像《羅輯思維》中羅胖說的,死磕自個兒,娛樂各位。


這麼做,是否能夠在結合企業的最大利益下,讓民眾願意埋單呢?以上幾個做法有個共通特色:關鍵在人。未來的廣告開價,或許是因「人」開價,而不是因「企業、版位」開價了。無論你是寫體育的、財經的、娛樂的、生活的還是政治的,一旦你被肯定了,你就會被相關方向的廠商看中、甚至包養。

以上,我隨便說說,你隨便看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