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迎合他人的下場?牛津大學團隊:善於「偽裝」的HIV病毒正在失去傳染力


圖、文/黃郁棋 

今天早上看BBC時,發現一則有意思的報導:<研究:HIV病毒發展成愛滋病的能力減弱>。人類對抗愛滋病這麼多年來,這應該算是少數的好消息;再細看下去,發現問題其實出在於HIV病毒的「偽裝」能力。大家都知道,HIV是病毒界的偽裝大師,總是能迅速適應人類的免疫系統,所以才難搞,為什麼說問題出在「偽裝」能力上呢?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愛滋病毒遇上少見的「超級免疫系統」時,為了存活,必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複製與繁殖能力下降!

看完這則報導時,我思考了一下,發現這個現象其實也普遍出現在職場當中。許多人會為了適應群體生活、降低溝通時的阻礙,選擇改變自己、磨去個性上的一些棱角與特色。這就像HIV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一樣,在感染後將自己整合進宿主細胞的基因組內,讓人無法將病毒根除。

然而,若你面對的其他隊友(我比較喜歡隊友這個詞),本身也是沒什麼特色的人,或許沒問題;但是當你遇上「擁有強烈個性、難搞、卻又實力堅強」的人,又該怎麼辦?這可沒那麼容易「適應」,天才普遍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獨特性。

(Photo by 黃郁棋/東華隊友)

如果你還是堅持「改變自己、迎合他人」的習慣,將原本的個性偽裝成別人的樣子,會發生什麼事?答案其實很明顯了:你將會失去自我,最終什麼也不是,什麼也不行。

這令我聯想到學生時代的故事,或許很多人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

我在就讀國小、國中時,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順遂的;由於學校地處偏鄉,同學普遍學業壓力也沒那麼大。我總是能夠輕易的拿到還行的成績,並且和幾個死黨打成一片。


但是高中的時候,不小心進去了成功高中,我從天堂瞬間墜入地獄。應該說,我從來沒遇過這麼多怪物環繞在身邊的感覺,每一個都比你強,每一個都個性得要命;我為了適應群體生活,試著將自己「偽裝」成其他同學的性格,一直換、一直換,卻始終找不回過去「死黨打成一片」的歡愉感。

課業與人際關係一塌糊塗,當時真是絕望透了。

後來我才意識到,所謂的「社交偽裝」,只適用於沒什麼個性、不怎麼出色的人身上,當你周遭的夥伴一個個使出拿手絕活時,西洋鏡就會被拆穿了。大學時期,因為跑去花蓮讀東華大學,有很多的時間獨處(看環頸雉,好山好水好無聊),並且參加了許多社團與系隊;漸漸的,我又找回了從前的自信與成就感,重新和朋友打成一片。
「偽裝自己、迎合別人,從來就不是一個好的社交模式;你必須先誠實面對自己、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厲害的地方在哪裡,然後建立起『絕對的自信』,用真性情與其他人交往。臭味相投,你總會遇到幾個值得深交的朋友。」
回頭說HIV吧。牛津大學的高爾德教授(Prof Goulder)對BBC的記者說:「非常明顯,我們可以看到博茨瓦納的病毒繁殖能力比南非的低一成,這個發現令人興奮。」博茨瓦納地區在非洲有很長的HIV感染史,南非則晚了十年左右。

(Photo/BBC

因為長時間的接觸,HIV病毒的感染能力逐漸被「沖淡」;部份病毒學家甚至認為,最終HIV病毒可能會變成沒有什麼大礙的病毒。(不過,被沖淡的HIV病毒,依舊會引發愛滋病)

習慣用偽裝自己來與他人相處的「職場HIV員工」,最好重新思考一下,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用這種偽裝持續與他人相處下去的結果,往往是讓自己變成四不像,人格魅力也會完全喪失。未來是看魅力的時代,有魅力、才有生意;不要怕自己與衆不同,你要做的是好好認識自己;做自己,無所畏懼。

   相關研究:Impact of HLA-driven HIV adaptation on virulence in populations of high HIV seroprevalenc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