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臉書的商品,而商品是沒有發言權的

我是一個社群編輯,新聞網的社群編輯;我同時也是最優秀的農夫,以及最勇敢的海盜。我跟大家一樣,徜徉在名為臉書的汪洋大海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大海給「回收」。人們稱漁夫為「討海人」,跟海討一口飯吃;而我們則是「討臉人」,跟臉書討點流量,跟粉絲們討點讃、討點分享與評論;在大海底下,漁民除了禱告,還能做些什麼呢?


圖、文/黃郁棋 

從2011年10月3日到現在,我當社群小編也已經即將邁入第四個年頭了;有件事情,始終讓我非常擔憂。臉書逐漸成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同學彼此之間交換臉書,同事彼此之間交換臉書,蹲廁所的時候我們滑臉書,搭捷運的時候我們滑臉書。搭訕妹子的時候,我們跟她要臉書帳號;看履歷的時候,我們搜尋一下臉書,想認識一下這個傢伙,到底私底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臉書太重要了,重要的程度已經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你不會知道,假使今天可口可樂的粉絲團被關掉了、麥當勞的粉絲團被關掉了、蘋果日報的粉絲團被關掉了、ETtoday的粉絲團被關掉了、三立新聞網的粉絲團被關掉了,Duncan的粉絲團被關掉了,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這家公司的業績會大幅度的受到影響,並且失去了最普及的客服管道;它在這個社會上頓時失去了發聲權,人間蒸發了、不見了。個人帳號也是一樣,日前顏聖紘老師的個人臉書一度被關閉(還不准上訴),一萬多人的追蹤者、掌控的無數社團、無數照片,都在剎那間化為泡影。雖然最後不知道什麼緣故帳號回來了(猜測是有力人士從中協助),但是顏老師的臉書大頭貼從此穿上了上衣,臉書也不再發任何「裸露」的照片,2015年的顏老師帳號,與2014年的顏老師帳號,變得不一樣了。(這像不像中國大陸的網路審查?)

(顏老師不再發任何可能被檢舉的文章。)

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依賴的臉書。企業花錢買臉書貼文廣告,希望臉書多施捨他一些觸及率與轉換率;粉絲團管理員花錢買粉絲廣告,希望臉書能主動幫他增加粉絲數,控制得好的話一個粉絲只要臺幣2塊錢,控制不好的話一個粉絲可以超過10塊錢。


但是,只要臉書想要,隨時可以關閉你的帳號,並且無須負擔任何責任;你不開心?就不要用嘛。它甚至不需要經過審慎的評估--只要檢舉你的人夠多,臉書往往就「認為」你這傢伙肯定有問題,盯上你、在你數萬則留言中找出破綻,進而封鎖你的帳號、關閉你的粉絲團,甚至不給你抱怨的機會。你對外的發聲管道,從此消失不見;你會忽然驚覺,多年累積下來的「粉絲」,居然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它終究不是你的東西,是臉書的東西。

有句話怎麼說的?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鈔票;是的,事實就是這樣,你付錢給臉書,讓他從你身上賺更多錢。羊毛出在牛身上熊埋單,當一個產品本身免費的時候,使用者就是商品,而商品是不需要有話語權的;你能做的,只有乖乖聽臉書的話,不口出惡言,不發色情照片,不辱罵他人,不濫發評論。

你就像一個乖乖聽警衛股長與班長話的小學生,你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更嚴重的是,當臉書發現到很多人在讚美你的時候,它會讓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的陌生人,一起來讚美你;當臉書發現很多人在罵你的時候,它會讓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的陌生人,一起來言論霸凌你,你檢舉對方不只沒有用,還會讓自己的手腕抽筋。

(在海岸邊尋找食物的白鷺。)

這是臉書的馬太效應,增加使用者黏著度的常見手段;當使用者越多使用臉書、不去Google或Wikipedia搜尋知識,臉書在網路上的霸主地位就更穩固,股價就更高,廣告營收就更多,使用者因為同儕效應也更離不開。

臉書對人們的影響如下:

一、影響你的思考。臉書是除了Google外,握有最多大數據的公司;它比你還要瞭解你自己,它知道現在世界上的人們都在討論什麼,它知道在你眼前放上什麼內容,你絕對離不開螢幕,絕對會分享、轉發,讓更多人為了這一個同樣的主題瘋狂、憤怒、或狂喜。

二、影響你的智慧。臉書上面能夠稱之為「文章」的東西少之又少,除了少數像吳明益老師之類的特殊人類會認真架構一篇文章放在臉書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臉書上發的東西,都是轉貼的連結或「我昨天買了一支睫毛膏」之類的廢文。你休想從中得到太多人生經歷,但是你的人生卻不會因此停下;你累積到的閱歷毫無價值可言,用十年臉書,就等同虛擲十年光陰。

三、影響你的判斷。臉書因為「馬太效應」的計算方式,會主動將「與你同一陣線」的人們集中在一塊兒,它希望你們彼此認識,並且在臉書上聊開;而認識這些人的代價是,你的觀點很難受到挑戰,你會對一件事情深信不疑,無論有沒有從頭到尾搞清楚事情始末,無論手上是否握有足以支持你說這番話的證據。

你的情緒被挑起,你的輕浮言論輕易說出;因為身旁的人都是支持你的人,都是太陽花的人,都是白狼的人,都是反核的人,都是擁核的人,都是支持柯P的人,都是討厭柯P的人,都是反慈濟的人,都是支持慈濟的師姐上人,你甚至不想要、不需要、不願意去深入瞭解真相,你只想說出一句話,得到大家的讚美與附和,感受到自己被擁戴、在同儕中真實存在,於是變本加厲,一起淪為無差別謾罵的一群人,順便批評與你不同陣線的人「理盲而濫情」,卻忘記自己本身也是「理盲而濫情」;在臉書底下,人人半斤八兩。

(這是大海的施捨,要懂得感恩。)

四、影響你的工作與未來。正常來說,在一個行業做得久了,你的技藝會更加精湛,你的「Know How」會更加深刻且鮮明;你的名聲會更加顯著,你的未來會充滿光明。但是臉書打破了這一切,在臉書當社群小編的人都肯定都知道,三天一小改、七天一大改的臉書,總是能輕易的讓你的經驗化為烏有、垃圾不如的東西;你除了打字更快(還可能是一指神功),手上經營的粉絲團更多,花的時間也更多之外,並沒有什麼足以稱之為精湛的技藝;稍微進階一點的「攻城獅」,懂得利用一些API來創作各種應用,但是也很容易因為臉書的API改版或政策改變,讓精心製作出來的產品變得什麼也不是。

而隱姓埋名的網路編輯們,甚至連「名聲」都不曾留下;因為不必外出採訪,失去了「現場及時反應」的能力,以及搏感情、搭人脈的直覺與技藝。因為「流量為王、CTR(點擊率)為王」的緣故,農場刺激人們生理反應的廢文,被廣為推崇;網路編輯人人都成為了網路農夫,不震驚一下就渾身不舒服。

我是一個社群編輯,新聞網的社群編輯;我同時也是最優秀的農夫,以及最勇敢的海盜。我跟大家一樣,徜徉在名為臉書的汪洋大海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大海給「回收」。人們稱漁夫為「討海人」,跟海討一口飯吃;而我們則是「討臉人」,跟臉書討點流量,跟粉絲們討點讃、討點分享與評論;在大海底下,漁民除了禱告,還能做些什麼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