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產業危機終於來了:優秀人才的集體離職潮,不分公司、不分年資都在發生

(圖片出處:Mikael Tigerström,CC License)

文/黃郁棋 

【前言】為了怕認識我的人誤會,這篇文章其實不是針對我們家(三立的環境算比較好的),而是針對「整個產業」共同發生的集體現象。當然,我認識的圈內人也有限,你不一定認同我的看法,那也沒關係。如果願意分享,歡迎在下方留言,我最近將G+留言板更新成FB留言板了,臉書外掛API 2.3的介面簡潔了許多。

最近我發現到一件事。幾個我認識的、電子媒體圈的優秀人才,紛紛提了離職、或是正在醞釀離職;吸引他們離職的並非是「血淋淋的挖角」,而是根源於他們的自由意志。

「我覺得失去熱情了,再做下去好像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為了避免麻煩,我不提是哪些人離職(其實也不能提,這算商業機密;認識的主管朋友也別問我要人,要是挖得動我早挖了。)裡面從整個網站的主編、創辦人,一直到資深甚至知名的編輯記者都有。之所以值得我特別提出來,是因為他們有幾個共同特色:

「有想法、能執行全新的任務,綜合能力可做PM;而且一個個都是『流量製造機』,或曾經是。」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疑惑,怪了,「流量製造機」在今天的電子媒體圈可不是一般的吃香,走到哪大家都搶著要;為什麼他們寧可在「暫時沒有任何工作接替」的情況下,選擇離職一途呢?

(圖片出處:GotCredit,CC License)

答案很殘酷:這些人有能力,但是能賺錢的,都是他們能力的「支微末節」。換句話說,他平常發揮的智商、情商、知識智慧,可能還不到自己的百分之一;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很可能是一條躲在螢幕後面的豬,但是讀者並不知道。

你是在跟一頭豬做競爭。有句話是怎麼說的?「永遠不要跟白癡爭辯,因為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一樣的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而今天媒體的工作,說穿了就是不斷的在幾個無趣的點上借題發揮,跟一個白癡、十個白癡、一百萬個白癡爭辯毫無意義的事:

一、兩岸與國族問題。該叫中國還是大陸?強國人是不是玻璃心又崩潰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外媒怎樣看待台灣?總統是共匪怎麼辦?蔡英文向中國示好?還是在向共產黨選戰?

二、各說各話的問題。廢死的人怎麼可以這麼虛偽?你憑什麼認為政府的正義可以殺人?廢核後是不是要用愛發電?擁核是不是核廢料可以放你家樓下?柯文哲到底是在惡搞,踐踏專業,還是在為了人民為了政府對抗萬惡的財團?

三、生活瑣事。這件衣服到底是白金色的還是藍黑色的?這兩個人談了四年戀愛居然是親兄妹?哪幾個做愛姿勢最經典?看完這幾張圖,十三億人都震驚了。

每天都有無數「無謂的」資訊流,穿過你的腦海、剝奪你的精神、吃光你的時間,不斷消耗你的生命與健康。有些時候,你真的不知道每天處理這些瑣碎的事,到底對誰好?

(圖片出處:Michiel Jelijs,CC License)

這種亂槍打鳥的廣告費不值錢,公司不賺錢,對公司不好。

這種垃圾進垃圾出的資訊整理,對編輯與讀者不好。

每天炒作大眾的情緒,動不動就用錯誤的解讀或斷章取義來製造輿論、貼上標籤、影響決策,對社會也不好。

就是明明對大家都不好,但是因為大家都在做,所以就算不賺錢,「也得做!」

其實各家電子媒體的負責人都十分清楚這件事,大家都在騎驢找馬、等待時機,看見優秀的人才就挖來,無論公司高層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做網路是想要幹嘛。

結果,換來的卻是許多優秀人才相繼離開;他們其實並不知道未來要幹什麼,但是卻不想再等待。跳槽?在媒體圈跳槽也逐漸失去意義,大家面臨到的是一樣的困境,心裡想的是同一件事情,你在這邊遇到的無力感,換一家公司,還是一樣存在。


我認為這是媒體產業的集體危機:你騎驢還沒有找到馬,驢子卻先撐不住了。方向還沒有找到,好的人才已經流失了;他們可能會分散到各個產業,依照能力的不同、人脈的不同,可能最後會去電子服務、電子商務、傳統出版、遊戲、公關廣告、甚至傳產等產業。未來會不會回媒體?很難講,但是媒體的「痛苦轉型」這段過程,他們肯定是要缺席了。

一個兩個缺席,是他們的問題;十個二十個缺席,也還沒什麼。但是當最優秀的人才集體缺席時,這個轉型就會拖得特別漫長、失敗率也會特別高,一個搞不定,轉型就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果。

「新聞網現在很難,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其實現在再走這幾條路,才是最不好走的。」一個資深的媒體小主管感慨的說。只有那些沒人願意去做、去嘗試的東西,才有可能暗藏未來;聯合實驗室做了很多很了不起的東西,但是至今還沒有一個真的「爆紅」。試錯都是成本,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銀彈慢慢嘗試,必須在兼顧KPI與獲利的前提下,小規模的嘗試,那麼這條轉型之路,將會走得更加艱辛且漫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