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缺乏的風景,是可以停下來駐足、思考、談天、發呆的地方


圖、文/黃郁棋 

在臺灣住了20幾年,我一直覺得台灣很缺少「可以停下來駐足、思考、談天、發呆」的地方。除了少數以老闆個人特色與喜好營造出的咖啡店,台灣極少有地方,真的可以讓一個人的「靈魂」好好的停下來休息,而不顯得突兀、氣氛怪異。
 
若真要說,溫州街那一塊,算是少數稍具「停留氛圍」之地,但是離合格還有好長一段距離。中國無論是上海、南京還是杭州、蘇州,總有許多地方,適合讓人停下來,思考人生。
 
我要說的是,那是一種「故事感」,你能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個地方、你現在站立的地方,發生過許許多多故事,曾經有著非常強烈的情感波動,儘管相隔千年,依舊以某種形式留存下來讓你感受到的力量。

 
姑且稱之為文化氣氛吧。雖然中國經歷過那麽多次的破壞(呃,到現在依舊在破壞,被無數遊客破壞),但是有某些東西,確實被留存了下來。無論是城市街道的規劃、古老建築,還是歷史遺蹟、風水樣式,一個人當你站定、坐定後,會自然而然進入某種思考狀態,就算手中無書、手機沒電,你也不會感到寂寞的奇妙氛圍。
 
這種氛圍,會讓人的靈魂得以集中、休息,而不是不斷的向外發散、抵禦,或是不斷的偽裝自己,以求與社會達成某種一致性。

 
當你沈浸在文化感裏頭的時候,偽裝自己什麼的根本一點也不重要了,你不會在意這點小事,甚至你根本不會在意他人眼光、社會眼光;這些東西頓時不再重要。
 
一個膚淺的城市(不是貶義,只是相對於深刻的城市氛圍而言),容易讓人拘泥在人性油漆上頭。我的眼影是不是畫得不好?我是不是表情不夠自然?我是不是穿著很俗氣?旁邊那個人經過時嘴角上揚,是不是在嘲笑?

   
當整座城市,都被非常表面的事情圍繞時,它就不會給人「坐下吧,不急、慢慢來,發個呆感受也不錯」的衝動。離開公館古亭一帶,這種氛圍更是幾乎蕩然無存。
 
急忙、急忙,不知道在急忙什麼,反正就是急忙。忙著偽裝自己,忙著上班忙著上課,忙著購物逛街看電影,忙著交男女朋友,忙著裝文青、尋找小確幸。
 
真正的文青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跟環境互動後,自然而然形成的。那是一種與周遭環境達成協議的生活節奏,讓自己也成為城市文化的一景,你滋養我、我支持你。

 
假文青最大的特色,就是跟城市格格不入。你在一個怎麽樣都跟文化扯不上關係的地方裝文青,你就是突兀的存在,不自然、不舒服(想必當事人其實也不舒服)。
 
台灣需要一些慢下來的景色,認真生活的氣溫;但是這越來越難達成了,因為人們的生活只剩下Facebook、LINE、KPI、電影院與做愛、政治激情。

 
空虛,是我給台北市的點評。儘管政府拼命的想幫台北市貼上什麼「設計之都」、「文化之都」、「美麗的力量」之類的標籤,但是卻無法回答,設計在哪裡?文化是什麼?美麗的力量從何而來?

 
越是缺乏、就越是需要口號,如同中國走到哪裡都在呼籲的:「做一個有文化的國民。」在文化上,中國人是兩種極端,一種是極端的文化、人生充滿著各種味道,活得非常有自我意義;另外一種,則是極端的沒文化,文化對他而言就是個屁。
 
後者佔據絕大多數。但是別太開心,因為台灣也是一樣。
   
其實,我希望台灣也能成為一個適合人駐足、思考的地方;一切可以從人先開始。一切事情,不要急著做論斷;沒有結果的事情,不要強求。試著關心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感受身邊看似不重要、卻深刻的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離開一切破碎、將人肢解的訊息,就算是臉書,也可以好好經營、作為思考與回味的地方。讓人能夠活得更親近彼此,能夠感受到強烈的喜怒哀樂。
 
台灣最美的風景,還有得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