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上的好友,到底算不算好友?

圖、文/黃郁棋 

「臉書上的好友,到底算不算好友?如果不算,那你對『按讃、分享、評論』又在執著些什麼?如果算,那這份孤獨的感覺,又是什麼?」

好久沒寫日記了,忽然覺得有些生疏;最近遇到了好多事,想找人說說,卻又覺得不關他的事。趁著還記得,我想寫在部落格上,算是對自己的某種交代吧!

(好友,就應該是彼此關心、整天約來約去的人啊!)

2015年對我來說,其實是非常痛苦的一年;我在2011年進入社會,初生之犢雖然不怕虎,但畢竟是新人,還是缺乏自信了些。2012年到2013年,是我信心大爆棚的兩年!這兩年,我簡直可以說是做什麼就成功什麼,頓時之間,覺得自己似乎真的有兩把刷子,忽然間變得搶手,好多人邀請自己去他們公司工作,薪資好談。

但是,從2014開始,我開始遭遇了一連串挫折;先是工作上,不知怎麼的,變得非常不順心,明明是自己熟悉的領域,卻有些力不從心。緊接著,父親生了一場大病,我才驚覺,原來在一切風平浪靜的背後,藏著很多未知的風險;而看似成功與順利的背後,其實有無數人在一同努力著,並非一個人的功勞。只是人很容易把自己看得太重、認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社群網路」的本質這件事,為什麼它可以紅這麼久,幾乎所有成功的互聯網產品,都與社交脫離不了關係。究竟,在這一切表像的背後,藏著怎樣關乎人性的本質在裡面呢?

首先我想問的是:臉書上的好友,到底算不算好友?

我試著定義一下「好友」是什麼:所謂的好友,應該是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因為某些原因變得相互關心,願意花費時間在對方身上,滿足自己、也滿足別人。好友們聚集起來,就成為一個厲害的群體,相較於自己一個人闖蕩,顯然更有本錢面對複雜的人事物,共同分散人生中遭遇的風險。

我個人在臉書上,有非常多的「好友」,一共3,034個。除了「相互加入」的好友外,還有另外2205個人在「單向追蹤」;如果將這些單向追蹤的人都加入,就超過了臉書提供的5,000人好友上限。

但是,這些人,真的稱得上好友嗎?確實,有非常多人關心我的所有動態、分享的笑話、圖片、連結與影片;但是,我們真的算是好友嗎?

我曾經試過,離開臉書一陣子,看看有沒有任何好友會注意到我的消失與我的存在。最後事實證明,很顯然的,除了原本就有私事要找你的人外,沒有人會注意到你的消失。

「沒有人!一個也沒有!」

如果是現實中有在聯繫的好友,你的忽然消失與失去聯繫,他們可能會懷疑、可能會用訊息追殺你,甚至飆到你家樓下,直接按門鈴約你一起去吃燒烤。但是,網路上的好友,他們並不會發現你的消失。

事實上,我也從來沒有發現過「臉書上的好友消失了」這件事,除非我本來就很關注他,主動搜尋他。當然,通常是我喜歡的妹子。

臉書上的好友,嚴格說起來,他只是類似RSS Feeder上面的一個「內容來源」罷了!你習慣性的在臉書上閱讀來自各方的訊息,就像多年以前,你盯著Google Reader主動幫你抓來的文章一樣。

但是,如果光是這樣,並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社交產品會如此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發現了一些玄機:如果你只是閱讀塗鴉牆上的訊息,從來不互動,臉書對你而言,確實並不會特別具有吸引力,如同許多不明白臉書哪裡好玩的長輩一樣。但是,一旦你開始在臉書上發訊息、接受「好友」們的按讃、分享、評論,你會立刻感受到滿足。

這是一種,被關注的滿足。

只不過,這種滿足,是虛無的;人類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一種生物,當你看到別人對你的貼文產生互動,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是唯一、大家都圍繞著你」。事實上,在社群網站還沒大肆擴散以前,人跟人的相處,還真的是這樣子的:大家跟你分享心得、評論,大家對你說「好讃」,確實是圍繞著你在轉。

然而,社群網路不是。有興趣的人,你可以算算,自己一天按了多少個讃、回應了多少人的文章,分享了幾篇貼文。

社群網站所營造出來的,是一種「過度膨脹的好友假象」:每個人都好像是你的好友,但是每個人都不是你實際意義上的好友。你在網路上關心的人數,已經大大超出了你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關心的人數。

事實上,你根本沒有這麼多精力與精神、情緒,去關心這麼多人。你的讃,只是「已讀」;你的留言,只是隨口說說。你的分享,只是舉手之勞。


偏偏,一切的網路行銷,幾乎都圍繞在「好友圈」上發展著: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分享給更多人看到!」
「Tag三個好友,就能參加抽獎。」
「你跟哪個好友最速配?快來測測看...」

我認為,台灣這個社會因為過度依賴臉書,已經出現了一種現象:大家的靈魂變薄、真實意義上的好友整體減少,看似為了好友們更忙碌了,其實卻更孤獨了。

你在臉書上花費的時間越多,你真實意義上的好友往往就越少:你以為自己關心了很多人,其實沒有任何一個是你真正關心的。你以為自己在臉書上很受歡迎,其實離開了網路,你還是一個人,連看電影都不知道該找誰去。

所以,我在今年,大大的沉寂了下來。我已經對自己的價值(尤其是網路上的價值)感到疑惑:如果我的好友,都不過是一個個內容來源提供者,沒有人真正的關心你;那麼,你這幾年來在網路上累積的東西,到底算什麼呢?

一個專業的吉他手,會因為不斷的練習、不斷的表演,技術更上一層樓;如果能找到一個異性伴侶一同練吉他、一同表演,更是難得的幸福。

甚至,一個專業的電競選手,也會因為不斷的練習,而達到國際級水準。

那麼,「靠臉吃飯」的網路人,到底能在這些操作當中,得到些什麼呢?一小時五萬元的顧問費嗎(笑)。

我不知道。所以,我在2015年下半年,毅然決然的推掉了一切演講:不為什麼,我已經陷入迷惘,我無法說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爆棚的理由。很茫然啊,茫然到我開始質疑自己值不值得現在這份薪水(笑)。

到底該從哪邊下手,才不會離那些厲害的夥伴們越來越遠呢?追求流量的最後,會不會是枉然一場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