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將對世界地緣政治產生哪些影響?

(一帶一路,衝擊全世界。圖:Honza Soukup/CC License)

前言

這是我轉載過最長的文章了,好幾萬字吧!但是內容精彩、深入淺出,算是把整個華人世界對於中東、東南亞一帶的不熟,重新補課一次。雖然內容沒有太過明顯的政治傾向,純粹描述現況,但是歷史終究帶有史觀,要如何看待、如何思考「一帶一路」,問題的關鍵終歸是讀者自己。


快速跳轉

a. 一帶

b. 土耳其
b1. 土耳其歷史
b2. 巴爾幹:土耳其的東歐平原,與歐洲的橋樑和屏障
b3. 希臘與土耳其,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的前沿,互為對方的大刺猬,磕碰不斷
b4. 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的大後方;伊朗,平起平坐的大國,通往中亞的道路
b5. 中亞:土耳其人的文化搖籃|高加索:打開中亞大門的鑰匙
b6. 中東標準的民族國家:穩定的基石
b7. 庫爾德之殤

c. 歐洲、巴爾幹、突厥還是伊斯蘭
c1. 歐洲
c2. 巴爾幹
c3. 敘利亞、伊拉克及中東伊斯蘭世界
c4. 突厥

d. 棋局上諸棋子|非直接參與者
d1. 中國東北
d2. 東北的超前工業化

e. 棋局上諸棋子|直接參與者
e1. 中國新疆
e2. 中國西北

f. 中亞(上)

f1. 中亞(下)

g. 阿富汗

h. 印度尼西亞
h1. 爪哇島
h2. 蘇門答臘島
h3. 加里曼丹島
h4. 蘇拉威西島
h5. 馬魯古和巴布亞
h6. 印尼歷史
h7. 印尼地緣區和經濟區
h8. 印尼主要地理座標

本文開始

地圖、撰文/阿牛阿牛

本文認為,經濟的地緣問題其實是一種宏觀上的區域分工,每個地區有著自己的經濟(市場)聯繫方向,根據自身的特色,形成的一種大的經濟分工。首先這個計劃的提出展示了中國人謀求改變當前世界地緣格局的決心,無論能否真正實現,至少在這個計劃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符合中國地緣戰略的「棋局」。

從中國一直經過西北、西南、俄羅斯、中亞、中東,然後到歐洲,然後是從東南沿海下海,經過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一直到東非海岸,整個歐亞大陸以及半個非洲都被覆蓋在這個龐大計劃當中。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不為過,當年美國把歐洲,拉美拉過來打造以自己為核心的經濟體系。今天的中國把整個歐亞拉進來,打造屬於自己的中華體系。雖然實施的策略,方法不同,但都是擴大自身經濟,市場腹地的戰略。


輸出過剩產能、(中國)國內的雄厚資金,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核心。而一帶一路覆蓋的歐亞大陸諸國,則是中國能夠在未來開拓的勢力範圍,也因此是計劃實施的最佳空間。美國強大的海軍和傳統的海洋貿易體系,加上周邊國家力量薄弱,促使和保證了美國可以開拓歐洲,日本,韓國,拉美等遠離本土的腹地。中國周邊擁有世一半的人口,將來可能還是世界一半的生產總值,中國發達的陸上交通體系和數量眾多的遠洋船隊,是使得中國以自身為核心,逐步向東南亞,中亞,俄羅斯擴張勢力範圍的強大動力。條件不同,選擇的實施方案也不同。

中國傳統的朝貢體系在鴉片戰爭之後被徹底擊碎,這樣的體系是一種符合中國地緣戰略格局的外交策略,它保證了中國周邊的國家都是弱小並且服從自己的,也使得中國可以不去擁有特別強大的軍事力量也能保證安全。但是全新的格局使得中國的朝貢體系被打破,周邊出現了日本,俄羅斯,英國(印度),以及後來的美國,這些足以稱雄世界的大國,中國這100多年以來一直處於絕對的不安全狀態。

今天,中國成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舊大陸上僅次於歐盟,但是發展潛力遠遠大於歐盟的巨無霸,蘇聯解體,日美關係,印度自身展等原因也使得這些國家很難再威脅目前的中國,而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和雄厚的資本也開始湧向周邊,我們又一次利用經濟力量而非軍事力量去使得周邊國家無法威脅自身。一帶一路計劃也像一種新的朝貢體系,把整個亞歐大陸納入到以中華為核心的經濟和地緣政治體系之中。

一帶一路包括兩條主線: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分別向西和向東,把中國的資金,產品輸出到世界,並且歡迎世界的資金,技術進入中國。這個計劃和以往的改革開放不同,那時候是中國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時候,面向東方意味著向發達的海洋經濟體系開放,資金,技術在沿海地區紮根,帶動了中國東部黃金海岸的崛起。今天的這個計劃則是中國把自己當做一個成熟,開放且規模巨大的經濟體系,更多地希望把國內的資金,發達的技術向周邊落後的東南亞,南亞,中東,中亞,俄羅斯以及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投入,試圖打造中國自己的全球經濟格局,這一計劃本身提出來就足夠振奮人心了。


海洋經濟體系是典型的歐美主導的全球經濟格局體系,這個體系的主導者從數個世紀前的歐洲各國,在100年前轉移到了新大陸的美國,這個體系依托海洋,把球各個角落的資源吸收到歐美,並把歐美的技術,資金輸向世界各地,讓整個世界成為歐美的市場和資源來源地。冷戰的一大特點,就是蘇聯建立了自己的經濟體系,和海洋體系進行對抗,最後蘇聯的經濟體系失敗了。姑且把蘇聯的經濟體系視為陸地體系吧!陸地體系的封閉性和技術的普遍落後,使得其在與海洋體系的博弈中被徹底打敗。

中國作為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很難把自己徹底的融入某一個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經濟體系,姑且稱為中華體系。中華體系的最大特點是海陸都能玩,向西,是廣袤的歐亞大陸腹地,向東,則是全球最大的太平洋,歐亞大陸擁有全球最豐富的資源,太平洋,被世界經濟最有活力的一批國家包圍著地處。這樣的環境,中國很難只看一個方向,因此一帶一路就這麼巧妙地成為一個跨歐亞大陸,南下三大洋的宏偉計劃。

一帶


一帶是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經濟帶在中國國內覆蓋了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重慶,四川,雲南,廣西這9個西部省份,分別從新疆,雲南向西進入中亞,南亞,中東,俄羅斯然後深入歐洲的經濟帶。這條經濟帶基本以當年的絲綢之路為模板進行建設。很明顯,這條經濟帶是中國建設中華體系陸域部分的核心,過去蘇聯努力建立的陸地體系似乎被中國在嘗試恢復。當中國,印度,俄羅斯這樣的陸地大國成為今後世界的主要經濟體時,陸地體系才有了和海洋體系博弈的基礎,蘇聯當年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得罪了中國,又未能把印度納入自己的經濟體系,使得自己孤軍奮戰而造成的,中國嘗試恢復這樣的經濟體系特別重視俄羅斯和印度這兩個大國,這是一個好的做法,但是能否真正讓這兩個大國放下芥蒂、共同謀劃歐亞大陸的復興,則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我們把歐亞大陸看做一個大棋盤,每個國家或者地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通過地圖的形式就一目了然了。


土耳其

土耳其是亞洲與歐洲的橋樑,希臘人,羅馬人,突厥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豐富的遺存。

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偉大的帝國,伊斯坦堡是偉大的帝國之都;土耳其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安卡拉是土耳其之都。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的國際化大門,安卡拉是土耳其的十字路口和心臟,伊茲密爾是土耳其海洋文明的中心,土耳其的浙閩粵。

東部的亞美尼亞高原是中東的屋脊,庫爾德與土耳其、阿拉伯、伊朗都存在隔閡,也備受打壓。土耳其守住庫爾德地區,關乎國家安全。巴爾幹是土耳其與歐洲的橋樑,如同東歐平原之於俄羅斯,土耳其是巴爾幹穆斯林的宗教中心,土耳其與希臘互為身邊的大刺猬,這是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鋒,矛盾會一直伴隨下去。

敘利亞,伊拉克是土耳其真正的大後方,土耳其佔據著兩國北方的高地,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水源。伊朗,高加索是土耳其進入中亞的鑰匙,中亞是土耳其文化的搖籃,土耳其可以在文化和經濟上與中亞的突厥國家密切合作,但是軍事和戰略上,中亞絕不是土耳其能夠控制的。

某種程度上,土耳其與俄羅斯是同樣命運的國家:南北兩條歐亞大陸橋,伊斯坦堡與莫斯科同樣偉大:


土耳其歷史

土耳其所在的小亞細亞半島,是亞洲與歐洲的一座大陸橋。千年間,無數民族從這裡來往於歐亞之間。1000年前,突厥烏古斯人的一支塞爾柱人從中亞的花剌子模草原上走出來,經過伊朗一直打到巴格達,最後以伊斯法罕為中心建立了塞爾柱帝國,這個帝國包括了今天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中亞費爾幹納一帶。這個帝國存在了100多年,在公元12世紀時候分裂了,其中在土耳其的那個國家叫羅姆蘇丹國。

土耳其人在文化上的祖先,奧斯曼人有著與塞爾柱人同樣的經歷。他們早先也是生活在中亞草原上的部落,同樣屬於烏古斯人,叫卡伊部落。13世紀時,迫於蒙古人的壓力開始向西遷徙,當他們到達小亞細亞半島後,依附於羅姆蘇丹國。卡伊部落在1299年宣布獨立,這個國家以獨立後第一個君主奧斯曼命名,是為今日土耳其國家的雛形。

14世紀時,奧斯曼人將羅姆蘇丹國吞併,並將巴爾幹南部地區收入囊中,令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稱臣納貢。15世紀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期間,攻克君士坦丁堡並改名叫伊斯坦堡,滅掉拜占庭帝國。至此,土耳其人控制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斯坦堡這個歐亞的貿易樞紐,加上君主在彼時非常賢明,國家蒸蒸日上。

之後的時間裡,土耳其在歐洲將整個巴爾幹半島、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匈牙利據為己有。在南方,土耳其人沿著地勢低平的兩河平原、阿拉伯沙漠,把馬格里布、埃及、黎凡特、伊拉克、漢志、波斯灣西岸收入版圖之內。

到16世紀末期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基本定型,而此時,俄羅斯還停留在莫斯科公國的時期,東歐平原上政權割據。奧斯曼帝國成為橫亙於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最強大的國家,奧斯曼商人壟斷著兩地的貿易。原本小亞細亞半島上,希臘人血統的人們此時已紛紛改說突厥語,改信伊斯蘭教,土耳其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構建逐漸完成。土耳其人在近代成為一支信伊斯蘭教,說突厥語、流著希臘血液,同時融合格魯吉亞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血統的全新民族。

時間發展到了20世紀初,這時的奧斯曼帝國早已羸弱不堪,巴爾幹、阿拉伯地區的屬地紛紛獨立,西方國家密謀瓜分這個古老的國家,希臘人也在1919年入侵小亞細亞,佔領了伊茲密爾、布爾薩等沿海城市。面對民族危機,1919年,凱末爾開始了他的民族解放運動,民族構建早已完成,凱末爾爭取到了民眾的支持。一直到1920年,凱末爾召開了多次國民大會,成立了以他為中心的政府。1921年開始,土耳其軍隊開始反擊,直到1922年,將希臘入侵者趕出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人的本土小亞細亞半島和色雷斯解放。 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決定廢除蘇丹制,奧斯曼統治結束。1923年的《洛桑條約》,承認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同年10月29日,新的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建立。

土耳其的地緣核心:西部地區,這裡集中了全國60%的生產總值和45%的人口。


巴爾幹:土耳其的東歐平原,與歐洲的橋樑和屏障

土耳其西部與巴爾幹半島相連,土耳其是亞洲與歐洲的橋樑,而巴爾幹半島是土耳其與歐洲的橋樑,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索菲亞-伊斯坦堡,一直是歐洲前往亞洲的最主要兩條通道(另一條是柏林-華沙-明斯克-莫斯科)。很長一段時間,這座橋被土耳其人佔領著。巴爾幹之於土耳其,就如同白俄羅斯波蘭之於俄羅斯。

莫斯科早先是東歐平原的貿易中心,而伊斯坦堡早先也是巴爾幹、小亞細亞和黑海的貿易中心。今天,巴爾幹這座橋成為諸多玩家火拼的地方,土耳其也一直想像以前那樣在這裡說上話。當下的土耳其與歐洲關係尚可,經濟上早就與歐洲綁在了一起,巴爾幹對於土耳其的安全緩衝作用稍微下降,所以土耳其對於巴爾幹的關係更多的是和里面的穆斯林社區保持聯繫,與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這種穆斯林國家和地區加強友誼。

土耳其已經是巴爾幹穆斯林事實上的宗教中心,土耳其式宗教禮儀主導著巴爾幹。

希臘與土耳其,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的前沿,互為對方的大刺猬,磕碰不斷

希臘是土耳其的死敵,希臘雖然也是巴爾幹國家,但遠離了巴爾幹通往歐洲的通道,所以在陸路上,希臘對於土耳其的重要性很低。希臘是個海洋強國,大多數城市都是海港,海運是國家交通命脈。

希臘扼守著土耳其通往西歐的海上之路。當年為了保持小亞細亞半島的完整,土耳其對希臘做出了妥協,大量的愛琴海島嶼給了希臘,這些島嶼到今天基本上封死了土耳其的海岸線,土耳其人痛苦地發現,自己的海上屏障被一個與自己充滿敵意的國家佔領著。

希臘與土耳其的海洋-大陸對抗頗為明顯。所以土耳其軍隊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防禦俄羅斯,而是為了對付希臘。甚至離希臘本土相距甚遠、已經獨立的塞浦路斯,都散發出濃厚的希臘色彩,這讓土耳其非常不滿,1974年直接導致土耳其出兵並建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希臘就如同歐洲放在土耳其身邊的刺猬,兩國今後的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的。

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的大後方;伊朗,平起平坐的大國,通往中亞的道路

土耳其在南部與敘利亞、伊拉克相連,由於地勢的優勢,當年的奧斯曼征服者沿著河流、海岸線一路南下,征服了兩河流域和黎凡特。敘利亞、伊拉克地形一馬平川,加上土耳其控制著兩國重要的水資源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也讓這裡成為土耳其真正的後院,土耳其軍隊也時不時趁著虛弱的兩國不注意,越過國境宣示自己的存在。

而作為歐亞大陸橋,敘利亞、伊拉克一旦戰亂,難民也都往土耳其跑,並試圖從這裡進入歐洲。東部的伊朗也是中東大國,土耳其通過亞美尼亞高原的大山與伊朗隔山相望,保持對峙,似乎誰也沒佔誰的便宜。伊朗與土耳其關係比較正常,幾年前土耳其還同巴西總統一起與伊朗達成核燃料交換協議。伊朗也是早年土耳其人從中亞遷居西亞的必經之路,今天土耳其在計劃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中亞與土耳其連接的管道和鐵路就經過伊朗。

中亞:土耳其人的文化搖籃|高加索:打開中亞大門的鑰匙

中亞是土耳其人文化上的搖籃,只可惜卻是育嬰堂的搖籃,各家的孩子都有。當年這片草原上出走的孩子,在遙遠的小亞細亞半島上長大興旺後回到這裡,試圖通過遙遠的突厥記憶讓草原上的民族認自己是大哥。不過,搖籃的傳統主人俄羅斯、中國,以及新主人美國都對這片草原虎視眈眈,土耳其只能通過突厥語峰會以及加大投資加強一下自己的存在,政治進程上,中亞並沒有土耳其太多的發語之地。

更為尷尬的是,土耳其前往這些國家,還需要經過高加索國家以及伊朗,兩個山地小國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就像土耳其進入中亞草原的鑰匙,時不時要維護鑰匙,才能確保進入中亞的通道始終暢通著。地域不相連,也就只能在經濟、文化上加大聯繫,軍事與戰略上卻無能為力。所以中亞地區從來就無法成為土耳其的後院,而只能是海外具有文化聯繫的突厥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在全球化的時代,這種文化的聯繫是全球價值鏈的重要輔助力量,中國人、印度人都是通過文化聯繫建立全球商業網路的代表民族,還有韓國人通過美國、日本、中國延邊的朝鮮族,在三個大國做生意,也非常成功。通過文化聯繫,上千家土耳其企業在中亞和阿塞拜疆進行投資,也包括中國的新疆和俄羅斯的韃靼斯坦。中亞的突厥語國家對土耳其這個遠方親戚也不排斥,歡迎他們的投資。土耳其雖與中亞不相連,卻同樣享受到了中亞豐富的礦產、油氣資源回報。

中東標準的民族國家:穩定的基石

17世紀,歐洲發生了一場三十年戰爭,隨著哈布斯堡皇室的戰敗,參戰方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不僅標誌著戰爭的結束,也預示著歐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國際關係新時代。也就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被建立起來。這個體系有幾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民族國家正式取代過去的公國、王國成為歐洲政治事務的基本單元,二是各國劃定了明確的邊界,各國對邊界內部實施有效管理,三是國家主權至上,國家之上沒有更高的權威存在,宗教信仰自由,並且不能成為國家對抗的理由(此外還有一些諸如國家間建立均勢維持和平,確定了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準則,各國互派大使等)。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之後,民族國家粉墨登場,成為國際舞台的基本政治單元。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並沒有創造民族國家,但是民族國家卻是滿足這個體系的理想模型。這裡的民族是擁有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的共同體,當封建君主不再凝聚國家時,這個民族共同體也是凝聚國家的有效工具。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國家其實並非一個有著理想界定標準的概念,因為民族本身就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民族與民族存在過渡性,而且民族的準確劃定非常困難,共同的文化也不意味著有共同的認同。

此外,按照民族國家單一民族的概念,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標準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許多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祭出民族主義的大旗,無非是通過構建民族認同來加強國家的凝聚力。所以民族構建的過程中難免存在著同化、驅逐乃至屠殺等被人詬病及至厭惡的行為,這些行為有些是出於有意識的計劃,有些則是面對異端進行排斥的本能。

民族構建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血與淚的記憶。中國民族認同構建相當早,但在歷史上也有著秦始皇滅六國、漢朝同化嶺南等慘痛的記憶。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構建都是在近現代發生,所以我們至今還能在世界各地見證許多悲傷的故事,土耳其對庫爾德的殘酷打擊,印度對東北部的暴力佔領乃至日本人、俄羅斯人對北亞小漁獵民族的屠殺,都或多或少基於本能或有意識地實施。

但是有更多的國家,這個過程始終沒有完成,由於國家內部各民族或部落實力接近,沒有哪一方能夠支配國內局勢,導致國內衝突不斷,這一點在中東和非洲尤為明顯。這片土地過去大多是西方國家殖民地,西方人按照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這裡人為製造了許多現代國家,讓其參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為基礎的現代國際社會。但是正如前文所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適合民族國家玩的,而不是這些國境線橫七豎八的「拼湊國家」或「部落雜合體」玩的。

這些國家若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權力,在當今國際體系下很容易陷入動亂,並且成為國際政治版圖上的「黑洞」。中東地區在近代大多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只有土耳其、伊朗等少數國家,依然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土耳其甚至還一直是中東和巴爾幹最重要的統治者。所以土耳其能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國家領土的完整,並主動融入到西方世界主導的國際關係體系。

雖然二十世紀初期,奧斯曼土耳其面臨著大片國土淪喪、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現實,但是主體民族土耳其人佔據的部分—小亞細亞半島和色雷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並成為土耳其共和國的基礎。土耳其共和國國內85%的居民為土耳其人,9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土耳其建國後,與希臘通過人口交換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土耳其人的比重,降低了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的比重。

此外,土耳其人並沒有阿拉伯人那樣強烈的部落意識,民族內部認同感較強,這有助於國家凝聚力的加強。反觀中東其他國家,二戰結束後,按照西方設計的方式陸續獨立,國家國境線多是通過直線劃定,要麼把相互對抗的民族、部落拼湊在一起,要麼將完整的民族、部落分割開來。

中東國家獨立後的一個頭等工作,往往並非發展經濟而是進行民族國家的構建,而如前文所說,構建民族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容易製造仇恨和動亂的過程。中東也和情況類似的非洲一樣,成為全球最為動蕩的地區。比如利比亞有140個部落,其中最大的三個分別位於內陸、東部沿海和西部沿海,強人格達費一死,利比亞便陷入亂局;伊拉克除了北邊庫爾德人,阿拉伯人內部也出現嚴重的教派衝突,海灣國家通過石油收入能夠將國內局勢穩定下來,但是茉莉花革命時期,巴林等國也出現了示威遊行等不安活動。

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中東國家乾脆統統在近年來陷入戰爭狀態。所以與其他多數中東國家相比,土耳其有著一個穩定、認同感強的主體民族,而且國內少數民族在分佈上偏居一隅,除了東南部的庫爾德地區外,國內大部分地區繁榮穩定。可以說,土耳其是中東的標準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土耳其的穩定和身處中東的地緣優勢也使其成為美國在中東的基石,在伊拉克戰爭和打擊ISIS的行動中,土耳其都是美軍展開空襲行動的前線基地。截止2015年,美軍在土耳其駐約1500人,其中1400人為空軍。

庫爾德之殤


土耳其建國後,與希臘通過人口交換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土耳其人的比重,降低了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的比重。這樣,土耳其基本上成為一個以土耳其人為主的國家,只剩下東南部的庫爾德人問題困擾著政府。庫爾德人與土耳其人同樣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並且在亞美尼亞大屠殺過程中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在原來奧斯曼帝國各民族中算是與土耳其人比較親近的一個。

但是凱末爾革命時,土耳其早先允諾庫爾德人今後可以實現獨立(《色佛爾條約》),但是最終並未像其他民族那樣滿足庫爾德人獨立的請求。進一步的,土耳其政府將庫爾德人定義為「山地土耳其人」,並對庫爾德人實行殘酷的同化運動,包括禁止說庫爾德語、關閉民族學校等,遭到了庫爾德人激烈的反抗。土耳其軍隊在庫爾德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殺戮進行鎮壓,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庫爾德武裝與土耳其政府的對抗一直延續到今天。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半獨立、敘利亞庫爾德地區高度自治,又進一步激起了土耳其的庫爾德人爭取自由的步伐。庫爾德人是中東僅次於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之後的第四大民族,接近一半的人口(45%)居住在土耳其境內。庫爾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西伊朗語支,因而和波斯語、普什圖語等比較接近(不過伊朗的波斯人屬於什葉派穆斯林,所以遜尼派的庫爾德人與伊朗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伊朗境內的庫爾德同樣存在獨立傾向)。

庫爾德地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位於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交界處的紮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地區一帶,這一帶高山林立的地方也叫亞美尼亞高原,這裡是中東的屋脊。土耳其庫爾德人居住在該國東南部的山區,這片山區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條中東大河的發源地,佔據這裡意味著控制了下游的敘利亞、伊拉克的水資源。而這兩個國家曾經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庫爾德地區作為中東海拔最高的地方,以南便是一馬平川的兩河流域平原,直達波斯灣。土耳其將庫爾德牢牢掌控住,可以在區域博弈中爭取主動,同時也和伊朗形成了戰略平衡。所以對於基本上沒有戰略縱深的土耳其來說,通過佔據庫爾德地區,就可以在國家安全上把握主動權,所以,土耳其人多年來一直通過殘酷的鎮壓來應對庫爾德人的反抗,並在東南部大規模駐軍,甚至多次越境敘利亞、伊拉克打擊庫爾德工人黨勢力。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人和庫爾德人因為同屬於遜尼派穆斯林而關係較為良好,奧斯曼君主允許庫爾德地區基於部落和家族進行自治,庫爾德人也參加軍隊為奧斯曼帝國效勞。在鎮壓亞美尼亞人期間,庫爾德人也是土耳其的幫手。總體來說,兩個民族在19世紀中期之前關係較好。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帝國開始加強中央集權,收走了地方、部落的許多權力,這開始引發了庫爾德人的不滿。現代土耳其庫爾德問題最早來源於1923年土耳其與歐洲國家簽訂的《洛桑條約》。更早之前,在《色佛爾條約》中,土耳其與歐洲達成協議認為庫爾德人是一個少數民族,並且有權力建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國家。

但是到了《洛桑條約》,只有非穆斯林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才被認為是少數民族,而庫爾德人則沒有被認定是少數民族。1924年土耳其憲法頒布,直接將庫爾德人認定為「山地土耳其人」,並禁止說庫爾德語。這一做法加劇了庫爾德人的離心傾向。

「問題不是土耳其人拒絕承認庫爾德人為土耳其公民。問題恰恰在於土耳其人強迫庫爾德人將自身看作土耳其人。」從1925年謝赫·賽義德起義,庫爾德人多次爆發起義,但都被土耳其政府鎮壓下去。這也開啟了土耳其庫爾德問題以暴制暴的歷史脈絡。隨著幾次起義被鎮壓,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庫爾德地區相對比較平靜。

70年代開始,土耳其經濟陷入困境,東南部貧窮的庫爾德地區暴亂抬頭。1978年,奧賈蘭成立庫爾德工人黨(PKK),用暴力與土耳其政府,準確來說,是和土耳其軍方進行對抗。1984年開始,庫爾德工人黨在土耳其東南部針對政府機構、平民發動襲擊,這也引發了軍隊瘋狂的報復。雖然整個80年代土耳其經濟發展較快,但是土耳其東南部並未享受到這些好處,人均收入依然遠遠落後於西部地區,這也使得當地人的不滿情緒無法得到緩解。從1984年到1999年奧賈蘭在肯亞被捕並宣布投降,庫爾德工人黨與土耳其軍隊的對抗延續了15年之久。

2002年,埃爾多安所在的正義與發展黨上台。穆斯林兄弟會背景的埃爾多安和反凱末爾主義的正義與發展黨強調通過伊斯蘭作為紐帶連接土耳其人和庫爾德人,強調穆斯林的兄弟情誼。這也促使庫爾德工人黨將建立獨立國家的立場,轉變為建立一個土耳其-庫爾德雙重民族國家。但是正義與發展黨之前的許多主張有幾點因素,一是選舉需要而在庫爾德地區強調當地的民族認同,二是強調伊斯蘭的認同而與軍方進行政治博弈。而正發黨本身並不希望庫爾德人作為一支勢力進入土耳其政治生活,同時在土耳其的社會背景下,與庫爾德人和解帶來不了太多的回應。

因此正發黨上台之後,庫爾德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2004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取得自治,並刺激了土耳其庫爾德人開展爭取自治的活動。2005年,正發黨強調要解決庫爾德問題,埃爾多安也來到土耳其最大的庫爾德城市迪亞巴克爾發表演講。但是由於軍方的掣肘,正發黨也未在該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反而在伊拉克庫爾德人的支持下,土耳其庫爾德人暴力活動逐漸恢復。正發黨也轉變思路,繼續採用過過往的政策對抗庫爾德武裝組織。

2007年,正發黨通過議會授權,允許越境打擊庫爾德工人黨。土耳其政府對庫爾德問題的態度一直是「胡蘿蔔加大棒」式的,除了派軍隊打擊,也通過具體做法改善當地民生,比如實施著名的東南安納托利亞工程(GAP)來發展經濟等。但是庫爾德問題隨著中東亂局的加劇,尤其是伊拉克、敘利亞陸續陷入動亂後,變得更為嚴重。庫爾德問題在土耳其政治生活中始終是個核心。

埃爾多安通過伊斯蘭化改造,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庫爾德離心傾向,通過伊斯蘭加強整個國家的凝聚力,降低庫爾德問題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也為土耳其尋求海外勢力範圍的擴大提供基礎。土耳其庫爾德問題,是許多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的普遍現象。不同的國家在構建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找到一個核心的文化、政治、經濟因素作為國民認同的基礎,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總能找到一個新的立足點完善國家認同。

幸運的是,東亞國家普遍經歷了上千年的國家構建,往往有文化、歷史、價值觀等作為紐帶,所以我們很難感受到其他地區民眾對於國家本身的不信任、不認同。大多數國家由於缺乏悠久的歷史,本身就是拼湊而成,難以從共同的歷史與文化上找到認同的基礎,因此只能從民族認同上找落腳點。但不幸的是,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哪個國家是純粹的民族國家,通過語言或民族進行國家的構建,往往因為少數民族的存在而嚴重受影響,分裂的陰影始終籠罩。

美國可以通過民主、金錢至上的利益觀來加強各族群的凝聚力;歐盟也通過民主、自由、繁榮來建立,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完善的民主制度上,許多國家這幾點都沒有,強行通過民族認同,意味著劇烈的社會動盪。國家的構建始終伴隨著血和淚,現在許多國家發生的事情正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所以,中華國家的建立實在來之不易,國家的強大基礎就是國內的團結,幸運的是,我們這一代人享受到了前人大量犧牲帶來的好處,彌足珍貴。

歐洲、巴爾幹、突厥還是伊斯蘭


土耳其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淵源,這使得它與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特殊的聯繫。主要包括歐洲、巴爾幹、突厥語系國家和伊拉克、敘利亞兩個阿拉伯鄰居。從人口遷移和劃定勢力範圍上,這四塊地區成為土耳其的對外重心。

歐洲

從1923年共和國建立後,土耳其就開始以成為「西方文明國家」為根本方向。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約,1959年土耳其申請加入歐共體。1963年,土耳其與歐盟簽署《安卡拉協定》,在貿易和金融領域加强兩者的聯繫。不過土耳其因為幾個原因,無法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一個是土耳其在整個70和80年奉行的工業化和進口替代的經濟政策,違背了歐共體自由貿易的承諾;二是土耳其在1974年對塞浦路斯的武裝干涉;三是土耳其1971年和1980年頻繁的軍事政變,這些都讓歐盟非常不滿。

隨著雙方關係得以緩和,1987年,土耳其再度申請加入歐盟。不過當時歐共體計劃在1992年建立單一市場,此期間內不會考慮接納新成員,加上此時土耳其國內的庫爾德問題也有損土耳其的形象,因而這一次土耳其入盟依然沒有取得成功。90年代召開的幾次歐盟峰會,土耳其的歐盟候選國地位也一度非常波折,從盧森堡峰會未被列入候選國,到赫爾辛基峰會上被給予候選國地位,土耳其入盟始終面臨歐盟內部不同國家基於不同理由的阻撓。

2005年,土耳其正式開始和歐盟的入盟談判,但是至今談判進展緩慢,35項內容目前為止只完成一項。隨著這幾年土耳其伊斯蘭勢力抬頭,並且與西方國家變得緊張,土耳其加入歐盟變數更大。而土耳其國內也越來越傾向成為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而非正式的成員國,對外政策也應該逐漸轉向東方。

縱觀土耳其入盟的坎坷,主要是以下幾點難以克服的障礙:政治上,土耳其人權和民主缺失,頻繁政變;文化上,土耳其伊斯蘭教的背景與歐洲基督教背景顯得格格不入;經濟上,土耳其大量的移民和廉價的製造業成本讓德國、義大利等國擔心本國就業被排擠,此外土耳其經濟遠遠落後於歐盟,入盟會對歐洲各國帶來巨大的援助壓力;地緣政治上,土耳其與希臘、塞浦路斯的關係是入盟的最大障礙。

凱末爾改革下的土耳其,依然難以改變獨裁統治、伊斯蘭教的農業國家的色彩,這也是土耳其與歐盟的本質差異。從這一點來看,歐盟內部很難達成一致同意土耳其入盟。土耳其與歐盟的關係很類似於墨西哥與美國的關係,一方面,兩國都是為北方發達國家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國家,移民合法或非法地大量湧入歐盟和美國,並且自身也承接歐盟和美國轉移而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裝、汽車裝配等);再一方面,兩國都是北方巨人與南方(中東和拉丁美洲)連接的橋樑,經濟發展水平各自領先於中東和拉丁美洲,也都具有外資進入歐盟、美國市場的橋頭堡作用;另一方面,兩國的文化與北方發達國家主流文化顯得格格不入,一個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另一個則是天主教拉丁文化與新教的盎格魯文化。因而這兩個國家都可以和歐盟、美國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繫(土耳其-歐盟關稅同盟、北美自由貿易區),而在政治和文化聯繫上則始終缺乏足夠的相互信任。所以土耳其入盟始終是一個死結,我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看到,土耳其還是土耳其,歐盟的東端始終越不過色雷斯盆地。

巴爾幹


巴爾幹地區是奧斯曼帝國與西歐的紐帶,也是奧斯曼帝國與歐洲列強對抗的最前沿。近代巴爾幹地區的民族獨立,也刺激了土耳其本土民族主義的興起,巴爾幹的歷史與土耳其的歷史緊密相連。土耳其獨立之後,重視自身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對於巴爾幹地區的附屬領土不提出主張。

從土耳其建立共和國,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土耳其與巴爾幹國家的關係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加強彼此合作、防範外部勢力的干預,與南斯拉夫、希臘等國簽署了一系列的安全合作條約。不過土耳其與希臘的關係一直磕磕碰碰,儘管中間兩國也曾經簽署過共同防禦的協定,但是因為愛琴海島嶼和塞浦路斯問題,雙方很難真正放下芥蒂建立良性關係,這一情況一直延續至今。

90年代後,土耳其開始在經濟和文化領域加強與巴爾幹國家的合作,同時在外交方面,土耳其也發揮了自身伊斯蘭教文化特點與世俗化國家的特點,促成塞爾維亞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土耳其與巴爾幹國家的經濟聯繫也日趨緊密,從2002年到2012年,土耳其與巴爾幹國家的貿易額增長307%,土耳其對巴爾幹的援助額從867萬美元增加到7005萬美元,而土耳其的直接投資也從2008年的5900萬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87億美元。

文化和教育上,土耳其加強了自身對於巴爾幹穆斯林社區的影響力,通過建設清真寺、設立學校,加強土耳其文化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土耳其已經在巴爾幹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土耳其中小學。同時土耳其鼓勵巴爾幹地區的學生來土留學並提供獎學金,土耳其還為阿爾巴尼亞培養了上千名軍官。

從經濟和文化來看,土耳其與巴爾幹國家的關係在近20年裡發展非常迅速,雙方人員往來非常緊密。繁榮的伊斯坦堡一直以來也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城市和貿易中心,附近的保加利亞被視作伊斯坦堡的郊區,經常有保加利亞人在節假日來伊斯坦堡遊玩、購物。而巴爾幹的穆斯林現在都以土耳其的宗教禮儀為準,土耳其儼然成為了東南歐伊斯蘭教的中心。

土耳其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上對於巴爾幹的影響,已經使其成為繼美國、歐盟、俄羅斯之後,巴爾幹地區的第四大外部勢力。土耳其甚至還提出建立「西巴爾幹聯邦」,發行共同的貨幣、建立共同的中央銀行、取消邊界等,當然和「突厥聯盟」一樣,這一建議同樣荒謬的少人響應,但足以看出土耳其對巴爾幹地區的重視。

巴爾幹地區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歷史上與土耳其本土關係較為密切,是土耳其與歐洲的緩沖和紐帶,也是土耳其參與歐洲事務最多的地區,土本身是東南歐合作進程的成員國。同時巴爾幹緊鄰土耳其人口和經濟重心所在的馬爾馬拉地區,因此這一地區的穩定事關土耳其的國家安全。

此外,巴爾幹地區,由於歷史原因,是歐洲與土耳其文化聯繫最緊密的地區,該地區存在大量的穆斯林社區,主要是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殘留,到今天也成為土耳其發揮在巴爾幹影響力的有力工具。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科索沃)、保加利亞、波黑等國都有大量的穆斯林,這些地區的穆斯林都視土耳其為宗教領袖。尤其是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這兩個國家或地區都是穆斯林人口占多數,土耳其尤其重視在這兩地的投資,並且在科索沃公投獨立之後率先承認,同時在伊斯蘭會議組織內部遊說以期讓國際社會承認科索沃。

所以從歷史感情、國家地緣安全、文化聯繫來看,土耳其都有十足的理由重視巴爾幹地區的經營。從近年來的表現來看,土耳其經營還是十分成功的,尤其是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等地,土耳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不過巴爾幹地區位置特殊,這裡是俄羅斯、歐盟、中東的交界處,美歐俄三大勢力已經在此爭奪的不可開交,土耳其國力相對較弱,僅能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發揮自身的作用,但是在政治領域,很難成為巴爾幹地區真正能說得上話的角色。

未來的土耳其可能依然是巴爾幹的伊斯蘭教中心、重要的投資國,但短期內還很難成為決定巴爾幹地區政治走向的國家。

敘利亞、伊拉克及中東伊斯蘭世界


1923年建國之後的土耳其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淡化自身的伊斯蘭屬性,成功地推動了國家的世俗化進程。比如將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禁止婦女帶頭巾、取消大學裡的神學專業等,軍隊也嚴格監督國家政治運行,防止伊斯蘭勢力上台。土耳其的這些措施也對對外政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土耳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伊斯蘭國家,主要是南方的阿拉伯國家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極少插手中東事務。

一方面因為土耳其整體的西方化戰略,再者阿拉伯人在一戰期間對於奧斯曼帝國的背叛讓土耳其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土耳其與以色列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這些因素阻礙了土耳其與南方阿拉伯國家的深層次發展。直到2002年,伊斯蘭背景強烈的正義與發展黨上台之後,土耳其轉變了保持了幾十年的西向策略,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及南方的突厥、阿拉伯世界。

土耳其與敘利亞的關係早些年並不好,一個是由於土耳其實施的東南安納托利亞項目(GAP)控制了幼發拉底河的水資源,另一個則是敘利亞一直強調現在屬於土耳其的哈塔伊省的主權,再者敘利亞也動輒利用庫爾德問題作為政治工具。直到20世紀90年代,土耳其與敘利亞的關係逐漸緩和,雙方就水資源達成協議並擱置領土問題。兩國關係的改善使得土耳其可以通過敘利亞進入中東,發揮土耳其在這一地區的歷史影響力。

2009年,兩國甚至制定了互免簽證政策,人員流動和貿易往來逐漸增加。但是隨著敘利亞危機爆發,兩國關係開始惡化,土耳其開始支持敘利亞的反政府武裝,而超過150萬的敘利亞難民也集中在土耳其境內,而更多的人則試圖通過土耳其移民歐洲,這不僅影響了土耳其與敘利亞的關係,也間接影響了土耳其與歐盟的關係。

伊拉克和土耳其一樣都是庫爾德人眾多的國家,由於多年以來土耳其對阿拉伯世界不甚關注的政策,兩國關係比較平淡。海灣戰爭期間,上百萬伊拉克庫爾德人湧入土耳其境內,這也加劇了土國內的難民危機和庫爾德問題。在此之後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成立,大大刺激了土耳其的同胞們,而該自治區也悄悄為異國同胞們提供庇護,因而土耳其軍隊常常越境打擊庫爾德武裝,這對土耳其與伊拉克的關係造成了巨大的陰影。

而這幾年土耳其國內經濟、政治危機不斷,對外轉嫁危機是意料之中,孱弱的伊拉克自然成為土耳其最好的選擇。伊拉克多年的戰亂已經無力阻止土耳其三番五次的越境行為,歷史上土耳其對伊拉克的統治和地形上居高臨下,似乎土耳其要開始恢復在伊拉克的傳統勢力範圍。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人在阿拉伯世界的統治範圍一直包括伊拉克、敘利亞、黎凡特、埃及等地,而伊拉克、敘利亞則是目前與土耳其還依然保持接壤的國家,山水相連。這兩個國家的庫爾德人也很多,對於土耳其國內的影響非常大。

目光向西時,這兩個國家可能會讓土耳其漠不關心,但是當土耳其將戰略轉向東方時,這兩個國家就是連接土耳其和中東其他國家的橋樑。土耳其占據了中東地勢最高的紮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區,也控制了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源頭,這讓土耳其在與南方的敘利亞、伊拉克打交道時底氣十足。

土耳其也可以通過這兩個國家間接在巴勒斯坦問題、海灣問題上發揮影響力,一馬平川的敘伊兩國幾乎就是向土耳其敞開了通向黎凡特和波斯灣的大門。也因此,土耳其是中東與歐洲聯繫的紐帶,成為中東地區難民進入歐洲的通道之一。土耳其一方面在文化上保持著強烈的中東色彩,而在經濟方面,其貿易對像中,歐洲的比重遠遠大於中東,土耳其與歐盟在經濟上已經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在政治方面土耳其也有著中東地區少有的民主制,國內生活方式西方化。土耳其在伊斯蘭世界由於歷史問題、文化問題,加上其在伊斯蘭國家中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經濟實力有限,即使土耳其再怎麼強調伊斯蘭色彩,依然在伊斯蘭國家中,尤其是阿拉伯國家中難以服眾,土耳其的領導人更多的可能成為一個風雲式的人物而非區域宗教上的領袖。土耳其很難在整個伊斯蘭世界發揮政治上的作用,更何況它需要面對伊朗、沙特阿拉伯這些大國,但是土耳其可以在敘利亞、伊拉克、高加索等局部地區保持較強的政治影響力。而土耳其的天然使命其實作為中東與歐洲的橋樑可能更為合適,而非成為一個濃厚的中東國家。

突厥


1991年的蘇聯解體,給世界上帶來了5個突厥語系的國家: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阿塞拜疆。土耳其是最早承認這些國家獨立的國家之一。土耳其似乎認為這些突厥語國家的獨立給其提供了民族復興的歷史機遇。而西方國家因為擔心伊斯蘭勢力會趁虛而入,因而也將具有世俗化、自由市場特徵的「土耳其模式」向這些國家推廣。

1991年獨立伊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總統便對土耳其進行了訪問,1992年,時任土耳其總理的蘇萊曼·德米雷爾宣布了「從亞德里亞海到中國長城」的「大突厥世界」主張,並在同年10月舉行了第一屆突厥國家峰會。之後突厥語國家成立突厥國家理事會並舉辦理事會會議,到2015年已經舉辦五屆。

不過令土耳其尷尬的是,其他突厥國家雖然對土耳其對這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和讚美,但是對於土耳其提出的大突厥世界毫無興趣,包括突厥共同市場、突厥發展和投資銀行等。土耳其始終將這些突厥語國家視作自己的理所應當的勢力範圍,在中亞及阿塞拜疆獨立二十多年裡,土耳其加大了在這些地方的投資,僅90年代就有上千家企業前往該地區進行投資。在更為重要的能源領域,土耳其力求修建經過本國的輸歐天然氣管道,包括著名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天然氣管道等。

土耳其把自己視作裡海地區進入歐洲的中轉站,力圖通過與中亞國家的親緣關係提高自身在能源領域的話語權。在文化領域,土耳其積極幫助中亞各國將原來的西里爾文字變為拉丁文字,並採用土耳其的方案,不過只有烏茲別克和土庫曼接受了這一幫助,但也強調自己文字與土耳其的不同。和巴爾乾地區的穆斯林社區一樣,土耳其也鼓勵中亞和阿塞拜疆的學生來土留學並提供獎學金。


其實早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人就開始關注中亞地區突厥人的生活狀況,不過隨著這一地區被俄羅斯統治,而土耳其開始西方化的進程,土耳其與中亞突厥人的聯繫漸漸中斷,直到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土耳其開始重視與所謂海外的「兄弟姐妹」的聯繫。土耳其重視與中亞和阿塞拜疆的關係,本質上就是利用與這些國家的文化聯繫拓展自己在更大區域的影響力。

土耳其被夾在歐洲、中東、俄羅斯之間,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地方並不多。而蘇聯解體不僅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也讓土耳其多年以來的高度緊張的東部邊界局勢得以緩解,通過高加索三國與俄羅斯形成緩衝。而中亞地區突然的獨立也自然吸引了文化上最接近的土耳其的關注。中亞裡海地區資源豐富,同時又對俄羅斯有著一定的恐懼心理,許多石油天然氣管道經由阿塞拜疆通過土耳其中轉,便可到達歐洲,中亞國家發現了另一個通往歐洲的新大門。

可以預見的將來,土耳其依然是中亞國家與歐洲聯繫的另一個窗口,土耳其也會通過較強的經濟實力在中亞和阿塞拜疆繼續保持投資,同時加大在該地區的文化影響力。但是由於俄羅斯、美國、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傳統影響力,土耳其很難與之抗衡。而且中亞的突厥語國家普遍伊斯蘭色彩並不是那麼濃厚,許多中亞人前往俄羅斯而非土耳其務工,中亞與俄羅斯的聯繫其實依然非常緊密。


而阿塞拜疆雖然也是突厥語國家,但阿塞拜疆人多屬於什葉派,所以伊朗同樣在該國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土耳其將還是扮演一個典型的文化引領者和經濟帶動者,並成為裡海-中亞與歐洲的中轉樞紐。但是中亞政治大舞台上,美國、俄羅斯、中國才是大玩家,土耳其可能和伊朗、印度、巴基斯坦一樣,只是參與者,當然地位要高於另一個積極參加中亞事務的日本。土耳其與中亞的聯繫缺少不了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的中介,許多管道都需要經由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前往土耳其。

所以中亞國家就是土耳其的文化飛地,通過文化聯繫土耳其可以遠隔里海在中亞資源開發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而高加索國家就如同土耳其打開亞洲內陸的鑰匙,缺一不可。所以土耳其對於中亞的經營著實煞費苦心。好在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當前與土耳其的關係還不錯,格魯吉亞還開放了巴統國際機場作為土耳其的國內中轉機場,兩國過境手續也較為方便,其實現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祖上亦是來自格魯吉亞(格魯吉亞雖小,但是出了兩個強大鄰國的領導人)。當下土耳其集權傾向越來越濃厚,對外擴大影響力的動作也越來越明顯,中亞和高加索國家能否適應這一變化還值得觀察。

棋局上諸棋子|非直接參與者

中國東北

東北並不是一帶一路計劃的直接參與者,但是卻是一個間接的受益者,因為一帶一路計劃的重要的環節就是中俄的貿易,而中俄貿易規模最大、最成熟就是東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之間的貿易。一帶一路雖然未能覆蓋中國東北地區,但是卻能享受到這一計劃的間接帶動。


東北大約有一億人,作為共和國長子,建國之後東北就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之一,目前依然是這樣的,大慶、齊齊哈爾、長春、哈爾濱、吉林、瀋陽、大連這些城市擁有一些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企業。東北的工業在很長時間內成為支持全國發展的基石。

東北在這些年來一直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發展挑戰。改革開放之後,東北在南方諸省工業發展的衝擊下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企業倒閉潮以及催生的下崗威脅了東北的社會穩定,而東北的工業化帶來的低生育率也使得東北老齡化問題嚴重,經濟的蕭條又導致了人才外流,這些問題成為東北發展的最大障礙。遼寧省因為沿海,相對較好,而黑龍江、吉林這樣的問題則尤其嚴重。總而言之,東北的發展面臨著缺人才、缺資金的窘境。

不過東北擁有著其他地區所不能比擬的優勢:資源豐富、中國和俄羅斯貿易的橋頭堡,也是進一步開發俄羅斯資源的基地,很多開發俄羅斯耕地、森林、礦產資源的企業都是東北企業​​,通過中俄貿易非常有利於促進人力、資金等要素在東北經濟體系中的流通,盤活東北經濟。

東北地區有這樣幾個節點:哈爾濱、瀋陽、長春、大連,綏芬河、黑河、丹東等貿易口岸。

東北的超前工業化


東北工業發展的早,並且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相當成熟,之後的時間裡,東北因為缺乏資金和人才,加上這種成熟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升級成本太高,東北工業的更新和升級遠遠落後於南方沿海省份,企業的市場競爭條件下的失敗造成大量下崗工人,這些人的供養負擔也使得政府和社會很難投入資金到產業的升級上,東北產業發展和升級也就停下來了。這也是東北現象的主要表現。

研究發現,東北雖然興起了一些中等城市,但是在空間上這些城市和周邊相比,極化程度提高了,而四大中心城市的極化程度更高,使得經濟資源在東北的空間分佈更加不均,造成了東北縣域經濟和農村的衰落。農墾企業的現代化又使得「農業工人」的數量下降,造成人口大量外溢,這些現象表明東北城市、鄉村、農墾全面衰落的局面,少數大城市日益繁榮,對於東北的發展絕對不利。

東北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工業發展的超前化,改革開放初期就非常完善的產業鏈條本身就使得其升級成本非常高,而早期東北發展並沒有進行資本的積累,而是通過國家調控的手段把工業產品送到全國,沒有資本的積累,對於完整的工業產業鏈進行升級根本無從下手。從東北工業補貼全國來看,東北的工業體係其實是一個全國意義的工業體系,對這個工業體系的升級必然需要國家的財力和人才去進行,但是分稅制改革以後,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財權上移,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進行產業升級這樣的高成本行為(土地出讓金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了)。市場競爭條件下,東北的條件並不好,屬於整個中國大市場的邊緣地帶,投資很難傾向於去東北,尤其是黑龍江、吉林兩省。東北在這樣的情況下難以和南方省份競爭,外面的資金進不來,自己的資金又留不住,東北的經濟自然會衰敗。

而大城市越來越大,這本身拉大了東北的地區差距,大城市人口多,產業基礎雄厚,各種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收的也多,本身的發展也越來越有資金支持,進一步在東北形成馬太效應。哈爾濱、大慶、長春、吉林、瀋陽、大連少數幾個城市就能貢獻各自省大部的GDP。而大城市的興盛也側面體現了東北工業結構的失衡:國企發達,鄉鎮企業、民企發展相對滯後。

東北的衰落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國內部的市場中,東北的地理位置並不好(東北一隅),人口增長緩慢,老齡化壓力較大,吸引資金,發展高新技術的基礎太薄弱了。大連可能還好,黑龍江、吉林發展前景非常渺茫,如何利用一帶一路計劃,發展和俄羅斯、朝鮮半島、蒙古的貿易,利用俄羅斯的木材、礦產、能源,並通過自身原有的工業基礎去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東北工業體系,也是東北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要把東北從原來的端點式的經濟地緣區,變成一個通道型的地緣區,使資金、人才、資源能夠流動,才能激活東北的未來。東北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俄、中蒙、中朝關係。

山東、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游也算是一帶一路的非直接參與者,不過這些地方的經濟聯繫並不面向西部、中東、歐洲,所以沒有納入到一帶一路也屬於正常。

棋局上諸棋子|直接參與者


中國新疆

新疆是一個和東北差不多的地緣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她是連接中國本部和亞歐大陸中心以及歐洲的必經之路,而且它本身也是亞歐大陸的最核心,擁有2000萬人口,本身屬於一個通道型的地緣區。新疆雖然內部民族矛盾、經濟差距的問題比東北嚴重。但是新疆發展的前景卻很大。

政策上來看,國家的援疆計劃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使得新疆非常適合投資。而新疆的現實情況又會導致投資主要集中在北疆。新疆問題的癥結在南疆,南疆的發展是新疆最主要的問題,對於南疆的政策扶持也尤為重要。資源上來看,新疆礦產資源、能源儲量豐富,也是中亞天然氣進入中國的大門。

從人力資源來看,新疆年輕人數量眾多,發展面向中亞乃至中東伊斯蘭市場的加工工業具有非常好的人口紅利,少數民族青年的教育也是打開這一紅利的關鍵。相比於寧夏,新疆是中國面向伊斯蘭市場最前沿和基礎最雄厚的地區。不過問題在於,如何在開放新疆的同時,處理好極端思想、非法傳教、武器、毒品流入也是新疆發展的一大矛盾。

新疆的節點城市主要包括烏魯木齊、哈密、阿拉山口、喀什,分別是面向中國本部、中亞、南亞(巴基斯坦)的節點城市,以及新疆本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疆和東北一樣,近些年來,大城市極化程度在加強,不過考慮到新疆經濟發展水平,這種極化現象屬於正常。經濟差距在拉大某種程度上也難以改變,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證貧窮地區、農村地區到城市的流通網絡的通暢,年輕人能夠以較小的成本進入城市,並且融入城市,存在差距不可怕,但是得確保每個人能夠有縮小差距的可能性。

新疆年輕人異地城鎮化成本太高,本地城鎮化是關鍵,能夠在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城市找到工作是最重要的,去廣州、上海等地必然面對漢族農民工的競爭,再加上語言的差距、技能的差距,難以去找到合適的工作。帶新疆年輕人去廣東打工某種程度上是政治任務,並不是一個長久的措施。

不過口內人也應該盡量消除對新疆年輕人的歧視和敵視。使得有能力、有技術的新疆年輕人可以來內地安心工作。保障新疆和內地資金、人才的流動暢通。新疆面積太大,南疆、北疆、東疆各有特點,就連維吾爾族內部都會出現較大的方言差異,再加上兵團的存在,新疆很難一盤棋地去看,不同地區在參與一帶一路中也存在著各自的經濟聯繫方向、發展特點,比如南疆是面對巴基斯坦、塔吉克等中亞、南亞,北疆面對哈薩克、俄羅斯、東疆則面對的是中國本部,作為一個通道型的地緣區,各個地方也應該成為面對的市場的資源流通的通道,內部的合理分工合作才能促進整個新疆的發展。

中國西北


西北地區主要包括陝西、寧夏、甘肅、青海(西寧周圍)、內蒙古,西北地區是中國本部通往新疆、中亞、俄羅斯的通道,其實也算是一個通道型的地緣區。西安、蘭州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城市,而這兩個城市本身也是交通樞紐,東部去往新疆必經這兩個城市。而蘭州又是去往西藏的樞紐,堪稱西部的「十字路口」。

西安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是通往西部的節點,也是去往四川的節點。這兩個城市的作用也由此可現。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就是長安,絲綢之路是當時中國獲取白銀、西方的作物、產品以及技術的主要途徑,長安的地位也就相當於今天的香港、上海,是整個中國的門戶。而長安又長期作為首都,造就了其輝煌的歷史。

現在的西北地區已經遠遠不如過去輝煌了,缺水、缺人、缺資金、缺肥沃的耕地,種種不利因素都遏制了西北地區與東部競爭的能力。因而西北地區在資源紅利未被打開之前長期需要東部的經濟補貼。西北地區在近年來隨著資源的開發經濟逐漸起步,雖然難以和東部地區競爭,但是陝北、內蒙古等地區的資源開採對於這些地方的城市建設、民生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西北的優勢除了資源,乃是其扼守中國本部,尤其是華北地區和亞歐大陸核心地區、西藏、四川的交通要道。西北的自然條件並不適合發展類似於東部的大規模的城市群,而是適合發展城市本身,發展城市本身則需要將更多的資源通過交通網絡集聚到各個「點」上,西北的交通線很難像東部那樣成網絡狀,多成放射狀。觀察西北重要的城市,大多數都是交通節點型的城市:蘭州、西寧、西安,這些城市的誕生可能是基於農業區的集貿中心,但是後來的長期發展都是因為交通要道和樞紐的作用。

銀川較為特殊,是發展於農區而興起的城市。而銀川越來越凸顯其作為北京、內蒙古和蘭州連接的樞紐的地位。可以說,西北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區位,發展的核心也是打造交通的中心。西北自然條件太差了,除了大城市及周圍,其他地區的確很難有發展的機會,除非遇到資源開採等「意外之財」。

西北地區未來基本趨勢也是人口、產業越來越集中於大城市。玉門的衰落驗證了這裡的城市一旦失去了礦產資源就衰落。西北地區的未來不光取決於中國內地,也取決於新疆、西藏,一個穩定、繁榮的新疆和西藏對於西北地區來說可以充分發揮其通道的作用。新疆、西藏的資源可以在西北地區加工,相關的開發西藏、新疆的機構可以駐紮在蘭州、西安、西寧等城市,擴大這些城市的輻射腹地。

而新疆、西藏也是中國面對中亞、俄羅斯、南亞、中東的門戶,這兩個地區本身人口不多、產業基礎薄弱,相關的資源加工、金融、法律服務多少需要內地的支持,西北地區的相關產業基礎、機構具有非常獨特的地理、人文優勢。換句話說,西北地區是中國和中亞、中東、南亞聯繫最密切的地區,這些地方本身也是中國未來的經濟腹地和資源腹地,開發和利用這些地方的資源,西北地區得天獨厚。

中亞(上)


蘇聯解體之後,亞歐大陸中部留下了巨大的中空地帶,莫斯科的權力在這裡消失了,而北京、華盛頓、布魯塞爾的權力沒能迅速填補空白,德黑蘭、安卡拉、新德里、伊斯蘭堡的力量對於整合這裡的亂局顯得無能為力。中亞成為了亞歐大陸上新的「巴爾幹」。中亞地區目前被分為五個國家,不過廣義上的中亞有時候也包括新疆、阿富汗、克什米爾、伊朗東部。我這裡就把五個斯坦國和阿富汗作為中亞。

中亞地區在亞歐大陸上扮演了兩個角色:十字路口和資源基地中亞地區的地理位置實在特殊:去俄羅斯、東亞、南亞、中東都得經過這片土地。無論是唐僧西天取經還是蒙古人橫掃亞歐大陸,都經過了這裡。

從地緣上看,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單純」的民族國家,不僅內部民族組成複雜,而且都在文化、經濟或者政治上受到了周邊各國的強烈影響:哈薩克受到俄羅斯的強烈影響,經濟和中國的聯繫也日益加深;阿富汗文化一直以來受到中東的伊朗和南亞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影響,目前是中東的YSL文化占主導,但是經濟上則因為出口礦產和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牢牢綁在一起。土庫曼斯坦較為穩定,但是經濟上依賴於天然氣出口;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內部普遍存在民族對立,而經濟和中國、俄羅斯聯繫緊密,塔吉克每年大量人口去俄羅斯務工。

中亞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區域。是一個典型的「破碎地帶」,戰亂不斷,作為一個十字路口實在是太不安全了。而要想運作一帶一路,這個十字路口的穩定卻是至關重要的。可是目前為止,我們看不到中亞穩定下來的跡象。阿富汗的動盪一直在持續,美軍撤離後這一情況依然繼續;中亞除了土庫曼和哈薩克,其他國家內部普遍動盪不堪,而且多是恐怖主義的溫床,也是XJ極端分子境外訓練的大本營,這些地區的動盪對中國的西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爾和聯邦部落地區,中央政府基本喪失了對這些地區的管轄,成為巴塔組織的大本營,這個組織的戰鬥力似乎已經和阿塔不相上下。

中亞地區資源豐富,除了著名的石油天然氣,鈾、金、煤炭都儲量豐富,這些資源成為蘇聯時期支持一個大國發展的重要寶藏,不過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很明顯無法​​消化那麼多的資源,中國順勢而為,進入中亞。中亞被南亞、俄羅斯、中國、中東夾在中間,本身並無大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很明顯只能由俄羅斯、中國、印度等世界島邊緣的國家拿去使用,這三個國家也正是中亞地區傳統的影響勢力,因而三國對中亞的爭奪也日益激烈,不僅為了資源,也為了市場,加上美國,中亞成為僅次於中東的熱點地區。

中亞、中東從地理上來看,都是屬於十字路口性質的過渡地區,周邊地區的聯繫需要經過自身,加上資源豐富,政治格局卻相對破碎,導致其自身無法有效整合,各種內部勢力爭奪資源、土地、水、人口等,還會受到周邊政治經濟力量的強烈影響,內部卻又動亂不堪。

本人認為中亞地區的幾大節點:阿斯塔納(俄羅斯方向)、塔什幹(人口中心)、阿拉木圖(中國方向)、喀布爾(南亞方向)、阿什哈巴德(伊朗方向,聯繫較為薄弱),其他較小的城市還有坎大哈、撒馬爾罕、杜尚別、比什凱克等中亞地區最大的城市是烏茲別克的塔什幹,發展最好的應該是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首先說說阿拉木圖,阿拉木圖這個城市可能是中亞五國實際上的經濟中心,外資銀行、奢侈品商店等爭相進入,和烏魯木齊一起在爭奪整個「大中亞」的金融和經濟中心,不過憑藉內地的支持,烏魯木齊相對來說佔據上風,中亞的富人有時候都會去烏魯木齊購買奢侈品。

阿拉木圖地處天山北麓,與中亞大草原交界處,並且屬於伊犁河流域,自然條件非常不錯。加上這附近傳統上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因此在1854年,哥薩克騎兵在這裡建立了城堡後,成為草原地區比較重要的據點,不過那個年代草原地區本身就沒有多少城市,阿拉木圖的作用非常明顯,之後阿拉木圖又成為行政中心,並在哈薩克建國(蘇聯時期)後成為首都,發展非常迅速,成為中亞地區非常重要的城市。

蘇聯解體後,作為資源基地,哈薩克斯坦使其經濟一直和俄羅斯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保證了其資源出口的市場,並依托資源出口進行產業的調整,提高農牧業的生產水平,並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反觀其他中亞國家,一解體就撇清和俄羅斯的關係,資源出口一時半會找不到對象,經濟迅速下降,中國則因為交通聯繫、文化隔閡等問題,難以迅速替代俄羅斯的地位,導致中亞國家不得以還是得依靠俄羅斯生存,塔吉克、吉爾吉斯尤甚,每年很多人去俄羅斯打工(外來人口務工在俄羅斯一樣會造成社會問題,前兩年莫斯科騷亂就是因為中亞移民造成)。

雖然在規模上阿拉木圖不及塔什乾,但是就發展水平來看,阿拉木圖超越了塔什乾,其經濟基礎支撐其成為中亞重要的金融、經濟中心,現在他和北京一起競爭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說明其經濟實力的強大。阿拉木圖城市腹地很小,哈薩克斯坦本身人口、經濟規模也有限。不過憑藉資源、農產品的豐富,以及作為亞歐大陸上中俄樞紐的作用,阿拉木圖未來可能成為類似於雪梨在澳洲的地位,不過也因為腹地和國家的規模限制,再加上與阿斯塔納的競爭,阿拉木圖未來應該呈現出經濟發達但是規模受限的格局。

塔什乾是烏茲別克首都,其建城歷史遠遠早於阿拉木圖,其位於費爾幹納盆地和中亞大草原交界處,在周邊地區來看,有一個據點性質的區位,扼守了中亞最大的農業區費爾幹納和外界的聯繫。從更大的角度來看,塔什乾同樣是位於絲綢之路上,是中國出了XJ前往伊朗及中東等的必經之地。塔什幹是中亞地區最大的城市,蘇聯時期就是中亞經濟區的重要工業中心,其擁有中亞最早的地鐵,至今已經通車30餘年。

塔什乾的興盛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塔什乾位於費爾幹納盆地邊緣,而費爾幹納盆地是中亞的人口重心,以很小的面積集中了中亞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中亞大半的人口都集中在費爾幹納盆地及周邊的地區,中亞最大的幾個城市:阿拉木圖、比什凱克、杜尚別、撒馬爾罕等都距離這個盆地不遠。被山地環繞,雪山融水使得盆地供水充足,因而發展成一個重要的農業地區。塔什幹位於盆地邊緣,扼守了盆地出去的大門,加上擁有較為廣闊的腹地,塔什幹擁有在中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從這一角度來看,塔什乾和中國的重慶、成都、鄭州、合肥、太原很類似,擁有廣袤的農業平原為腹地,同時位於平原邊緣,成為溝通外界的一個節點,還能夠控制外界進入大平原的入口,保衛安全(太原位於晉中盆地北緣、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北緣、重慶是四川盆地的出口、合肥、鄭州分別是黃淮海大平原西北緣和東南緣的重要節點)。烏茲別克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和國內的WWE族關係密切,塔什幹、喀什都是典型的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大城市。而除了烏孜別克族,中亞其他四個民族國家的主體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比如哈薩克,其幾個大城市都建城時間很短,而且都是在現代工業文明進入後才誕生的。

烏茲別克斯坦在蘇聯時期是重要的棉花生產中心,在解體後棉花對於經濟的作用明顯下降,解體早期烏茲別克經濟下滑明顯,政府對於市場的控制也非常嚴重,低價收走農產品,甚至嚴格控制與鄰國的進出口貿易,包括中國,這一措施加強了對經濟的管控,為政府發展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不過因為烏茲別克斯坦生產能力畢竟有限,因而這一舉措抬高了物價,這個國家生活水平一直不高,遠不及邊上的哈薩克斯坦。

不過近年來,憑藉著豐富的資源,同時擴大貿易範圍,非獨聯體貿易夥伴數量增加,烏茲別克經濟逐步得到發展,預計2015年,該國經濟增長能達到7.4%。烏茲別克是中亞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其擁有巨大的人口規模以及較為完善的經濟結構,比塔吉克、吉爾吉斯和阿富汗要好很多,再加上其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城市,因而也是一個較好的市場,而塔什幹也是整個中亞最大的城市,如果改善發展環境(烏茲別克斯坦整個國家能夠進一步開放市場,吸引國外資本進入、改善國內製度環境,保護外國資本、產業發展和促進勞動力的福利),烏茲別克應該能夠成為中亞最為發達的經濟體,塔什乾可以進一步擴大規模,成為整個中亞的經濟中心,因為塔什乾的腹地規模、輻射範圍均大於阿拉木圖,加上其烏茲別克本身是蘇聯時期中亞最重要的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升級潛力也較大,如果能夠處理好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依托烏茲別克斯坦的整體實力,塔什乾的作用會超過阿拉木圖。阿拉木圖和烏魯木齊相比不具備太大的經濟實力,但是如果塔什乾能夠整合中亞的資源,將成為烏魯木齊一個大的競爭者。不過當前的中亞環境和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的任務來看,似乎這一天還很遙遠。

中亞(下)

塔吉克,吉爾吉斯與土庫曼是小國,其在中亞的地位,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來看,都不如哈薩克與烏茲別克那樣舉足輕重。不過在某些功能地位上,這些國家還是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土庫曼,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修建了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這個國家立國之後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但是在局勢錯綜複雜的中亞地區,土庫曼難免面臨站隊的問題,目前來看,與中國,俄羅斯都不接壤的土庫曼並沒有選擇像吉爾吉斯那樣向美國靠攏,畢竟這裡的地理位置並沒有對中、俄構成太大的威脅。

塔吉克在獨立之後發生了內戰,吉爾吉斯在近年也發生了國內的種族衝突(烏茲別克人與吉爾吉斯人),這兩個國家的國內局勢有著相似性:被天山山脈分為南北兩部分,而且南北均存在著為嚴重的對抗,其中吉爾吉斯不光有南北對抗,還有民族之間的對抗。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國家南北對抗都有一方是位於費爾干納盆地的州。

吉爾吉斯首都在北方的比什凱克,南方的中心是盆地東側的奧什。塔吉克首都位於南部的杜尚別,北方的中心是盆地南側的苦盞。由於費爾干納盆地人太多,相應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加上盆地是農業區,也自然是烏茲別克人的傳統勢力範圍。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兩國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州難免有大量的烏茲別克人,還有不少其他民族,包括俄羅斯族人。複雜的民族構成,加上這些國家實力弱小,中央政府力量薄弱,難以壓制住少數民族的分裂勢頭,因而在兩國國內造成不穩定性。

而且,當年為了阿富汗戰爭,俄羅斯同意美國在吉爾吉斯的比什凱克機場建設空軍基地,美國的勢力範圍第一次進了中亞的腹地,而俄羅斯本身也有一支快速反應部隊部署在吉爾吉斯,俄美兩國勢力因此深深影響了吉爾吉斯的政治活動,顏色革命就很明顯。吉爾吉斯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和俄羅斯,中國產品湧現該國市場,而該國勞動力湧入俄羅斯打工,中美俄三國的影響都存在在這個小小的國家,造成這個國家的對外張力非常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哈薩克、俄羅斯、中國與中東地區、阿富汗的過渡地帶,吉爾吉斯,塔吉克,加上國內人口眾多的烏茲別克,已經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這一地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極其適合隱匿極端武裝,加上國家力量弱小,基本上無法清繳極端武裝。而且中亞這幾個國家向東去新疆,向北去俄羅斯,向南去阿富汗,巴基斯坦都很方便,可以說距離戰場近,腹地安全的特點。

因而俄羅斯、中國建立上合組織的初衷,也正是為了穩定中亞這幾個南部國家。重組陸權,打造亞歐大陸共同體對抗海權則成了後來的事情。塔吉克、吉爾吉斯的穩定,對於中國向西戰略來說有促進意義,但是沒有直接意義,中國完全可以繞過這些麻煩國家,從巴基斯坦出海去中東,從哈薩克出境去歐洲。不過為了整個向西大通道的安全,中亞的穩定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避免了這些國家的動盪或者恐怖主義滋生而造成哈薩克、巴基斯坦等國局勢的不穩。

從城市來看,比什凱克,杜尚別以及苦盞、奧什、阿什哈巴德等城市在中亞的城市體系中並不佔有太獨特的地位,影響力基本僅局限於本國甚至周邊行政區。阿什哈巴德可能會因為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出口而相對繁榮。比什凱克、杜尚別、苦盞、奧什等城市因為塔、吉兩個國家局勢的不穩定和國內的對抗,難以發展成超國境的重要城市,更多的成為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並成為國家通往莫斯科,北京的門戶。

而奧什,苦盞這兩個城市,可能還會因為國內的動亂而備受打擊。前些年的奧什騷亂,已經對奧什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且這兩個城市位於費爾干納盆地的最深處,交通位置並不好,而費爾干納盆地是典型的農業區,沒有完善的工礦體系,因而使得城市成為典型的農產品集散中心,發展空間相對有限。

在這樣的條件下,除非費爾干納盆地可以憑藉豐富的農業勞動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工業進而提升產業水平,否則不光是奧什、苦盞、費爾干納盆地的其他城市,諸如安集延等,一樣會面臨發展的壓力,加上這裡本來複雜的民族關係和過剩的農業勞動力,大多數費爾干納盆地城市的不穩定性會大大提高。費爾干納盆地不穩定,對於中亞來說,是一個災難。

阿富汗


美軍撤離阿富汗以後,阿富汗成為一個權力真空的地帶,塔利班、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伊朗,以及美國都有能力或者機會進入或維持阿富汗的影響。塔利班作為阿富汗國內最重要和最強大的力量之一,在今後阿富汗的話語權還會依然存在,和這個組織的關係不能簡單地用恐怖主義組織的那一套,而應該重視這個組織的力量,與之積極對話。

阿富汗國內民族的複雜程度遠大於中亞,中亞各國至少存在一個主體民族,而且在國內的控制權較為強大。而阿富汗雖然有普什圖人為主體民族,但是普什圖人與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的力量對比並沒有很大的優勢,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的北方聯盟很長一段時間是統治阿富汗的主要組織(蘇軍撤離以後,其組建了阿富汗政府,直到1996年塔利班上台)。因而阿富汗國內是一種較為獨特和微妙的力量均衡關係。各個勢力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並且共同爭奪全國的話語權乃至統治權。

阿富汗國內的各方勢力主要是部落和軍閥,這些勢力出於教派、民族不同而對抗,憑藉國內外的支持互相兼併和討伐。各個軍閥和部落的國內支持者是和其所屬的民族相對應的,釐清楚阿富汗國內的民族和其生活的地域就很重要了。普什圖人生活在南部,主要的中心城市有喀布爾和坎大哈,而喀布爾因為是首都,裡面住著非常多的民族,這個城市已經很難說是誰主導,誰控制了。只有赫爾曼德河流域的坎大哈完全歸屬普什圖人。

普什圖人與彪悍尚武的俾路支人比鄰而居,後者生活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地帶,並且在巴基斯坦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省份。烏茲別克人勢力範圍在北方,其中心城市是巴爾赫河流域的馬扎爾沙裡夫,這個城市是阿富汗第四大城市。塔吉克人主要的中心城市是西部重鎮赫拉特,在東北的瓦罕走廊周邊也有塔吉克人,屬於山地塔吉克人。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地區主要是蒙古人的後裔哈拉扎人,其信奉什葉派,在阿富汗國內相對獨立。

觀察阿富汗各個民族分佈及其中心城市,可以發現,這些城市基本都是阿富汗的國內通往外界門戶,並且地處河流邊上。在阿富汗這樣的內陸荒漠地區,所需資源需要從外界,尤其是南亞、伊朗、蘇俄(舊蘇聯地區)那裡獲得,控制對外門戶成為地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所以拿出各個中心城市一一分析:喀布爾是位於喀布爾河沿岸,經過開伯爾山口通往巴基斯坦北方,這裡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工農業地區,從阿富汗出了開伯爾山口就是白沙瓦、伊斯蘭堡等城市,而且距離拉合爾為中心旁遮普農業地區也不遠;坎大哈位於赫爾曼德河岸邊,是南部的門戶,出了阿富汗,可以直達巴基斯坦西部重鎮奎達,進而可以前往卡拉奇出海;赫拉特位於哈里河岸邊,是通往伊朗的門戶,而赫拉特主體民族塔吉克人與波斯人同文同種,受伊朗影響強烈;北部的馬扎爾沙裡夫則是通往中亞的門戶,與烏茲別克人的母國烏茲別克斯坦相距不過百公里,該國的鐵爾梅茲也是蘇聯打出去前往阿富汗的途經之地,蘇軍也從這裡向阿富汗和夢想的四大洋帝國揮手告別。

巴米揚是中部的小城市,由於地處內陸,缺乏門戶位置,加上哈拉扎人在阿富汗國內的孤立地位,其發展可想而知,過去巴米揚依靠旅遊業也曾輝煌過,但是戰亂是這裡真正成為一個內陸的小鎮。阿富汗的市場體系和城市體係都很落後,城市因為其門戶作用而成為很典型的物資集散中心。

阿富汗工業、農業均比較落後,農村和城市對於勞動力的吸納都很有限,相應的城市較好的條件吸引了很多人口進入,但是城市發展卻缺乏產業的支撐,吸收不了太多的勞動力。而物資集散功能突出也造成各個城市商業,尤其是小商品經濟繁榮,平均利潤低,勞動力就業不充分,使得城市裡人口多,失業率高,貧民窟等問題突出,這些貧民在缺乏工作機會的情況下難免去外面參加各種戰爭行動,打仗的高投入讓產業發展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造成惡性循環。

阿富汗地理位置不好,一帶一路計劃甚至可以不經過這里而直接從哈薩克、巴基斯坦-伊朗一路向西,因而阿富汗要發展首先是整合國內勢力,穩定局勢,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及靠近中國、印度以及伊朗、土耳其兩個中等工業國的優勢,出口礦產,利用礦產更新城市產業,促進城市的發展。而阿富汗農村條件太差,農業難有起色,城市也成為阿富汗發展的重點。喀布爾、賈拉拉巴德作為通往南亞最方便的門戶和城市,未來在阿富汗的城市體係以及國家地位會變得越​​來越高。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最重要的國家,沒有之一,無論是國土面積、經濟規模還是人口規模都與其他國家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印度尼西亞也扼守了中日韓三國通往中東及西歐的交通要道,油輪來往於波斯灣和東亞必須要經過蘇門答臘島北側的麻六甲海峽或者完全屬於印尼的巽他海峽。儘管目前印尼海軍實力不足以威脅東北亞三國,但是印尼的潛力和其在東南亞的話語權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中日韓、美國爭相拉攏的對象。

此外,東北亞去往澳大利亞也經過印尼海域和空域,而澳洲一直是東北亞重要的鐵礦石、煤炭來源地。可以說印尼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第一道關卡,與印尼的關係成為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之一。除了重要的區位,印尼也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和經濟體,印尼的經濟這兩年發展很快,甚至被很多人譽為金磚四國之外最有潛力的發展中經濟體,世人對他的讚譽超過了墨西哥、土耳其等傳統發展中強國(當然,這個世界上發展中強國就沒有幾個)。

印尼的GDP在全球排名16位(2013年),超過荷蘭,雖然和墨西哥有一些差距,但是發展勢頭要強得多。印度尼西亞有人口2.4億,全球第四,僅次於中印美,加上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鈾、煤、鎳、錫、鉛、銅、金、銀、鉻、鋁土礦、硫和高嶺土等。種種條件都決定了印尼在世界格局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並有能力和一些大國在地區事務上展開博弈。不過印尼依然有著許多難以迴避的問題。

首先是國內復雜的民族關係,雖然主要的分裂組織在政府打擊下勢力削弱了不少,加上分裂勢力最強的亞齊與政府達成了和平協議,近年來民族動亂相對來說要弱化了不少。最東部的巴布亞地區由於和印尼主流文化差異太大,依然在不停的發生零星的衝突,比如昇當地民族的旗幟、武裝衝突襲擊外來人等現象。

在加里曼丹等地也有土著人和外來人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這些衝突大多是一種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有關於利益分配、風俗習慣的衝突,對於印尼國家的穩定威脅不大,即使是巴布亞這個試圖獨立的地區,也難以像過去那樣造成大規模的動盪(比如東帝汶獨立、巴布亞騷亂等)。華人問題是一個悲傷的話題,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的,事關印尼國內的財富分配、國外與中美的關係、少數民族問題等。本文無能力說這一話題,後文也不會細緻討論。

總的來說,民族、地區問題目前並不是印尼最大的問題,雖然關係很微妙,但是並不會成為未來幾年威脅印尼穩定的最大難題。除了民族,另一個問題與印尼經濟結構有關,印尼依然是一個原材料、礦產出口大國,並且這些東西在經濟結構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與中國、印度不同,印尼依然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儘管它有鋼鐵廠、汽車製造廠、電子裝配廠,但是體係不完善不連貫。而原材料、礦產豐富,更多的是滿足國外市場,國內消費有限,使得印尼經濟受外界影響非常大,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印尼的經濟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印尼對外貿易中,15%的份額與中國完成,其次是新加坡和日本,都超過了10%。而中日兩國經濟在未來都不會像前幾年那樣繁榮,而新加坡更多的是一個轉口貿易,其大多數與新加坡的貿易還是需要取決於其他國家的市場消費能力。印尼在短期內是難以建立一個類似於中國、日本、印度那樣的工業的體系去消化自身的原材料,主要是因為當前全球工業生產總體來說是過剩的,大國有足夠能力去生產各種產品,難以通過產業轉移等帶動東南亞這樣的地區建立工業體系。

而對於勞動力密集型工業來說,技術使得機器換人成為很多國家的發展方向,包括中國,另一方面,印尼基礎設施較差,與越南、泰國相比,並沒有太明顯優勢,因而面臨這些鄰國的競爭。蘇哈託的工業政策也使得印尼的產業更多的集中在上游和下游工業,中游工業產品(燃油等)非常短缺,高度依賴進口。無形中加大了印尼產業升級的成本。隨著人口和經濟增長,國內需求使得印尼依賴的資源出口也受到了威脅,尤其是曾經拉動經濟的油氣出口。印尼已經退出歐佩克,並且成為一個石油淨進口國,而印尼本國落後的石油提煉工業也使得印尼成為亞洲最大的燃油進口國。

除了經濟結構,貧富差距也是印尼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這也是過去民族騷亂的一個原因之一。印尼的貧富差距體現在兩點:階層差異、地區差異。前者表現在權貴階層和中下階層的矛盾,雅加達高樓大廈中夾雜的貧民窟就是這一現象的表現;另一方面是地區差異,雅加達等大城市與農村地區的差距非常大,而爪哇島與外島的差距也非常大。外島的人湧現爪哇島,當然主要是雅加達等大城市。大城市難以消化這麼多缺乏足夠維生技能的農民、漁民,也加劇了城市的不穩定,這一現象與中國過去幾年的情況非常相似。

而印尼除了少數大城市,其他地區和城市發育落後,不可能承接這麼多外來人口,因而造成了主要城市失業人口堆積,使得貧富差距現象更為明顯。最後一方面的問題是印尼的基礎設施問題,包括交通、教育等方面,交通不發達意味著物流的滯後,加工工業的瓶頸所在,教育不發達意味著技術推廣和培訓的落後。而離島的落後交通也限制了礦產的出口。而印尼政府的貪污、效率低下、財政緊張也是每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難題。

此外,從地理的劣勢來看,印尼又是一個海島國家,爪哇島土地有限,而島嶼之間的聯繫需要用飛機、船舶去開展,存在要麼速度慢、要麼運力有限的問題,使得印尼縱使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也依然難以開發。爪哇島與外島的差距需要去解決,推動地方的發展。但是如果放任地方自行開展諸如招商引資等自發的開發活動,又存在著地方分裂的風險,因而印尼中央政府會盡可能多的把持地方的權利,而這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印尼的統一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地方經濟的發展則需要對地方放權。爪哇島很發達,但是土地緊張,發展外島的地方經濟十分重要。印尼雖然前景光明,但是問題也比較多,各種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會加大風險。

接下來我來分析一下印尼主要的島嶼和城市。

爪哇島


爪哇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口、經濟重心,不僅是印尼的,也是東南亞最重要的重心,爪哇島的東西跨度超過1000公里,相當於上海到宜昌的距離,人口超過了1.4億,與長江流域一樣是一個人口密集地區,國外有學者將爪哇島與長三角、珠三角一樣視為一個重要的城鄉交融地帶(desakota)。

爪哇島集中了印尼前四大城市的三個:雅加達、萬隆、泗水,此外還有日惹、三寶壟等重要城市,也是印尼工業的集中地。但是爪哇島人口密度太大,土地緊張,雅加達也因為人口過分集中造成基礎設施瓶頸,印尼政府甚至想遷都到加里曼丹島的帕朗卡拉亞。這幾年爪哇島人口比重已有下降,不過短期內爪哇島的獨大地位不會有太大改變。

而爪哇島基礎設施條件非常好,很多的企業在佈局時總會優先考慮爪哇島,尤其是雅加達,而雅加達是目前唯一有能力輻射印尼全國的城市,因而無論是遷都還是鼓勵投資離島都難以削弱雅加達的地位和目前的資源要素集聚狀態。


蘇門答臘島

蘇島是印尼人口第二大島,有5000萬人口,擁有棉蘭、巨港等重要城市。棉蘭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也是華人比較多的城市。棉蘭地處麻六甲海峽西北岸,地理位置非常好,近年來與對岸的馬來西亞、泰國組成了北增長三角。不過與南部的以新加坡為中心的南三角相比一體化程度較低。目前印尼已將棉蘭作為其主要的國際門戶。

巨港是印尼重要的港口,也是歷史上室利佛逝帝國的中心,這個帝國是印尼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除荷屬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優勢在於農業、煤炭等,這裡是印尼棕櫚油、橡膠、煤炭的重要產地,這些產品也是印尼的拳頭商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蘇門答臘島同時也出產石油,亞齊、廖內省都是石油天然氣重鎮。

蘇門答臘島是爪哇島以外開發較好的離島,地理位置也非常好,依托麻六甲海峽和靠近印度、中東的優勢,有希望成為類似於珠三角那樣的出口加工集中區。但是這裡受到的挑戰也不少:蘇門答臘島交通設施落後,島內鐵路系統不統一,而雨林多也令島內交通不太方便。條件最好的棉蘭與亞齊、泰南等不穩定地區臨近,儘管目前局勢相對穩定,但是如果未來經濟關係、國際局勢發生變化,不排除這些地區再次發生動亂。

加里曼丹島


該島亦稱婆羅洲,被印尼、馬來西亞、汶萊三國分佔,其中印尼所佔面積最大,這個島嶼資源豐富,無論是森林資源還是礦產資源,亦或石油天然氣資源都在印尼國內到世界範圍內佔有一定的比例。印尼將其在加里曼丹島佔據的部分劃為東西南北中五個省,印尼在該島主要的城市包括坤甸、馬辰、三馬林達、巴厘巴板、帕朗卡拉亞等。其中帕朗卡拉亞在印尼國內是呼聲最高的遷都目的地:位於大河邊上、水資源豐富、土地開闊平坦。

其他城市分別是所在省份的最大城市及省會,三馬林達、巴厘巴板同屬於東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成立時間較晚,其省會打拉根規模亦不如上述城市。東加里曼丹省是印尼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產區,巴厘巴板擁有煉油廠。加里曼丹島的熱帶雨林是僅次於亞馬孫的第二大熱帶雨林,有大量稀有的動植物資源。

蘇拉威西島

蘇拉威西島面積與廣東省差不多,擁有萬鴉老和望加錫兩個重要城市,前者是印尼的北大門,有印尼的海空軍基地,這個城市也以潛水運動而聞名,是印尼重點打造了旅遊中心;望加錫是蘇拉威西島的第一大城市,擁有超過180萬人口。望加錫扼守望加錫海峽,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掩護爪哇島的東部重鎮。這個城市是蘇拉威西島礦產資源輸出的重要港口。

蘇拉威西島由於山地為地形主體,造成島內連接不暢,各個城市之間的聯繫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海路,也使得這個島嶼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繫並不緊密,經濟難以整合,單純的成為旅遊、礦產等低級產業的地方。

馬魯古和巴布亞


馬魯古群島曾經是世界香料中心,荷蘭、葡萄牙、西班牙都曾在此爭奪,西班牙由於佔據了菲律賓而較早的退出了爭奪,荷蘭最後贏得了勝利,葡萄牙僅保留了東帝汶。馬魯古是印尼少數的基督教地區,南馬魯古獨立運動曾經活躍過很長時間,運動組織者曾在馬魯古最大城市安汶製造過一些事件,安汶是印尼一個陸軍軍區所在地。

巴布亞作為一個文化上與印尼主體格格不入的地區,一直以來分裂傾向非常嚴重,不過隨著礦產開發這一情況在這些年要好得多,至少大規模的騷亂不多見了。這個島嶼被印尼劃為兩個省:西巴布亞省和巴布亞省,分別以索龍和查亞普拉為省會,後者是巴布亞最大的城市。這兩個省和亞齊等類似,擁有較大的權力,據說當地的旗幟可以和印尼國旗同時升旗。巴布亞擁有豐富的礦產和林業資源,這也是巴布亞經濟的支柱。

不過由於印尼中央政府在當地資源開發中成了絕對主角,當地難以從資源開發中獲利太多,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當地人的不滿情緒。西巴布亞省的索龍擁有煉油中心,同時扼守了哈馬黑拉海這個小的戰略通道,戰略地位比較重要。查亞普拉是巴布亞最大城市,是當地陸軍軍區所在。巴布亞省南部的馬老奇則是印尼海軍11軍區所在地。

印尼歷史

印尼最早的國家出現在爪哇一帶,也有人認為是加里曼丹島東部,之後陸續有國家出現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這些地方都是位於印尼的西部,同時位於中國-印度的航線上,與印度、中國的交流都很便利。相對來說,印度對於印尼的影響更大一些,這些國家對於中國的聯繫多為朝貢性質的外交關係,聯繫不緊密。而印度則將文化、宗教、國家製度等等都傳入到印尼,印尼發掘過印有梵文的石碑。

婆羅門教、佛教陸續進入到印尼並被當地的國家列為國教。著名的婆羅浮屠佛塔就是在7世紀左右由爪哇島一個佛教國家修建。之後,印尼各地出現了一些小國,歷史影響不大。真正擁有影響力的強大帝國在公元7世紀末,在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巨港興起,這個國家就是室利佛逝帝國。室利佛逝帝國為一個佛教國家,起源於慕西河流域,依托肥沃的農耕地帶以及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當時整個東南亞最大的佛教中心和貿易中心,室利佛逝帝國一度控制了加里曼丹島西部和馬來半島南部。許多去印度求學的中國僧人都會在室利佛逝先學習梵文,一些人流連於室利佛逝的繁華而留在了當地,並還俗定居,可見當時室利佛逝帝國的繁榮。

公元1000年左右,在爪哇島東部泗水一帶興起了一個叫做馬打藍的帝國,這個國家信奉印度教。並且由於靠近當時的香料中心——馬魯古群島,馬打藍成為馬魯古香料的轉口中心,該國也從貿易中收穫頗豐。此外,室利佛逝帝國是一個典型的貿易國家,這一點和當時的迦太基、古希臘、威尼斯比較類似,通過貿易獲取利潤,室利佛逝帝國雖然佔領了爪哇島的土地,當時僅僅對爪哇島的西部、北部的海岸地帶實施了佔領,對於作為農業區的中爪哇和東爪哇都沒有實施有效控制,而馬打藍帝國是一個爪哇本土的國家,加上一系列的去印度化政策,加強了其爪哇的本土屬性,並維持了對於中爪哇和東爪哇的影響力。農業的支撐和馬魯古香料的轉運中心都令馬打藍有了和室利佛逝抗衡的資本。 

989-992年,馬打藍發動了對室利佛逝的戰爭。但是不幸的是這場戰爭太貿然了,雖然馬打藍通過討伐給室利佛逝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使得後者一度向宋朝求援,不過到1006年,室利佛逝發動反擊,摧毀了馬打藍的首都,馬打藍國王的女婿帶著一些官員逃到深山老林中躲藏起來。但是室利佛逝勝利後沒維持多久,11世紀初,南印度被注輦王國統一,1017年,注輦王國入侵馬來半島的吉打(現馬來西亞吉打州),1025年乾脆直接打到了室利佛逝首都巨港,並且俘虜了國王,不過他們沒有徹底摧毀或長期佔領。

然而,室利佛逝帝國也就此衰敗。室利佛逝陷入衰退後,之前被該國打敗的馬打藍帝國卻逐漸強盛起來。馬打藍的駙馬(也就是逃到山林的國王的女婿)由於是巴厘王國的王子,因而他在其父去世後繼承了巴厘王國。 1025年,趁室利佛逝被注輦王國打敗,這位駙馬發動了戰爭收復故土,馬打藍王國的勢力範圍重新恢復到東爪哇和中爪哇一帶,加上峇里島等附屬島嶼,馬打藍王國成為爪哇東部的一個大國,泗水也成為貿易中心。

之後馬打藍王國被柬義裡王國繼承,之後又由新柯沙裡王國取代,之後這個王國開疆拓土,將峇里島、馬魯古、加里曼丹島、巽他海峽一帶都納入國土之中。之後蒙古人一度入侵,並且之前的柬義裡王國的王族也曾發動過叛變,不過都被打敗,1293年,新柯沙裡王國的女婿在布蘭塔斯河建立麻諾巴歇王國。這個王國在印尼歷史上非常重要,它第一次將今天印尼大部分加上馬來西亞都統一到自己版圖內。

由於控制了馬魯古,所以,這裡成為一個貿易中心,大量香料、農產品、木材被運往歐洲、印度和中國。麻諾巴歇王國也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大的佛教-印度教國家,也是東南亞古代最後一個大帝國。15世紀左右,伊斯蘭教在爪哇島興起,爪哇島沿岸的伊斯蘭教商人憑藉貿易得以和麻諾巴歇王國的中央政府對抗。麻六甲王國的興起以及對麻六甲海峽的控制也讓麻諾巴歇王國貿易逐漸萎縮。

1478年,中爪哇北部淡目領主聯合泗水等沿海商人,打敗了麻諾巴歇王國,建立起爪哇第一個伊斯蘭王國——淡目王國。這個國家中心在今天中爪哇的三寶壟一帶。 16世紀中葉,由於內亂,淡目王國逐漸衰落,印尼重新走向四分五裂的狀況,當時在沿海陸續成、立了一些小的伊斯蘭國家,比如馬辰王國、萬丹王國、亞齊王國、馬打藍伊斯蘭王國等。分別在加里曼丹、蘇門答臘島西部、西爪哇、中東爪哇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進入近代以後,印尼的歷史逐漸由西方殖民者唱主角了。 

1511年,葡萄牙人佔據了馬來半島的麻六甲,麻六甲的滅亡使得東南亞的伊斯蘭中心轉移到蘇門答臘的亞齊,而亞齊王國一度勢力範圍擴展到麻六甲海峽兩岸的大部分地區。1521年,葡萄牙人在馬魯古群島建立了軍事設施。之後西班牙人也捲入了對馬魯古群島的爭奪。1605年,荷蘭人奪取安汶,1609年,荷蘭人徹底肅清了葡萄牙人在馬魯古的勢力,1641年,葡萄牙駐麻六甲總督投降,其在東南亞僅剩下東帝汶這一塊殖民地,而東帝汶也成為後來荷屬印尼中的一塊特殊領地,日後深刻的影響力印尼的地緣政治格局。荷蘭人早期對印尼的統治是依靠荷蘭東印度公司而開展的。

早在1602年,荷蘭還沒有奪取印尼時,東印度公司就已經成立了。之後,東印度公司逐漸成為荷蘭商人在印尼攫取利益,並建立統治的工具。這個公司擁有軍隊,以巴達維亞(雅加達)為中心,在印尼全境建立了商業網絡,通過商業網絡也干涉印尼各地土邦的內外事務。

1800年,由於荷蘭被拿破崙佔領,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全部財產移交給法國占領下的巴達維亞共和國政府。1811年到1816年,英國曾經對印尼有過非常短暫的統治,1824年,英國和荷蘭簽訂了《英荷倫敦條約》,麻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成為兩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印尼成為給荷蘭的勢力範圍。

荷蘭重返印尼後(準確來說是重返爪哇),通過戰爭、軍事干預等措施,荷蘭終於將印尼各大小島嶼全部納入控制之下,1913年,荷蘭令廖內群島的蘇丹下台,至此,荷蘭人佔領了現在印尼全境。之後,印尼歷史進入另一個階段,期間除了荷蘭人的統治,日本人也曾有過短暫治理,二戰結束後,荷蘭人重返印尼。直到1950年8月15日,蘇加諾宣布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成立,印尼從此獨立。

印尼地緣區和經濟區


印尼本身是一個通道地區,是東亞到南亞、歐洲的必經之地,所以印尼的戰略核心區包括了麻六甲海峽和爪哇島兩部分,前者是印尼戰略地位的體現,後者是印尼人口和產業的重心,也是印尼維繫其在麻六甲實力的後方基地。

歷史上印尼戰略核心區還包括了香料中心馬魯古群島。著名的室利佛逝帝國在麻六甲海峽地區,但是由於沒有控制爪哇島的農業地區,使得其在面對馬打藍這個擁有爪哇島農業基地以及馬魯古香料產地的國家一度非常吃力,雖然後來打敗了馬打藍,但是對其​​還是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外敵入侵徹底將其送到了衰退之路上。

後來印尼比較重要的國家「麻諾巴歇王國」,就是一個成功地統一了麻六甲海峽以及爪哇島、馬魯古群島的國家,因而國力強盛,並抵抗住了蒙元的入侵。但是印尼的後方基地——馬魯古和爪哇島畢竟範圍有限,如果以海洋貿易為生的外敵,比如伊斯蘭商人、西方人入侵,依然難以抵抗。

麻諾巴歇王國的衰落是伴隨著伊斯蘭教在印尼興起而發生的。伊斯蘭教在印尼的興起是從沿海的城市開始的,比如三寶壟、泗水、馬辰、亞齊等,這些城市都在馬魯古、中國到印度、中東、歐洲的航線上,貿易量巨大,因而戰略地位重要,能夠通過貿易而獲得的外部力量也很強大。而麻諾巴歇王國依靠的後方基地僅僅是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而後者多為小島,除了香料基本上無法提供足夠的人口和糧食,麻諾巴歇王國被沿海城市的伊斯蘭商人領主打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後來淡目王國內亂後,印尼迅速分裂成很多小國,爪哇島甚至舊有萬丹、日惹、馬打藍、三寶壟等分裂的小國,難以統一起來,西方殖民者強大的戰鬥力很快就讓印尼這些小國臣服。通過一系列的戰爭,荷蘭人取得了印尼的統治權。今天印尼的地緣格局和歷史上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首先是馬魯古的衰退,這裡已經不再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區。

相應的加里曼丹島的石油天然氣開採使這裡的地位相對提高,不過印尼石油資源並不佔有世界級地位,所以加里曼丹島更大程度上是爪哇島的戰略附屬和外圍地帶。坤甸、馬辰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爪哇島北方門戶的作用。起到同樣作用的還有蘇拉威西島,北蘇拉威西省的萬鴉老是整個印尼的北大門,而望加錫則是爪哇島東北部的外圍門戶。

所以今天印尼最核心的地區就是爪哇島和麻六甲海峽了,而麻六甲海峽通航能力有限,使得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迅速崛起,也使得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峇里島-龍目島一線成為當今印尼的核心區(core-region)。首先說說麻六甲海峽,麻六甲海峽今天分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三國,這是英國、荷蘭兩國歷史遺留,先不說馬來半島的情況。

麻六甲海峽沿岸是蘇門答臘島最重要的地區,棉蘭、巨港、佔碑、北乾巴魯等城市都在海峽沿岸。蘇門答臘島的這些城市所在的省份也是印尼最富的幾個省份,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就是爪哇島及偏遠的巴布亞地區。蘇門答臘島有幾個重要的城市或港口:亞齊、棉蘭、北乾巴魯、巴淡島、巨港。亞齊是麻六甲海峽的入口(出口)處,面對著印度和中東,聯繫非常方便。棉蘭是北蘇門答臘省的省會,也是全印尼第三大城市,華人眾多,有著較為濃厚的商業傳統。

北乾巴魯擁有印尼的陸軍和空軍基地,這個城市可以控制麻六甲海峽,也可以向北或向南控制住整個蘇門答臘島東部一線。巴淡島是一個靠近新加坡的小島,被印尼劃為經濟特區,近年來經濟繁榮,成為了新加坡的後花園。巨港是爪哇島的西北門戶,也是麻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交匯處的一個大城市,室利佛逝帝國就在此誕生。爪哇島是印尼整個國家資源調動和分配的中心所在,這個島嶼集中了印尼接近60%的人口和經濟,也是很多外島資源的轉口中心(在泗水或雅加達轉口)。

這個島嶼可以大致分為沿海和內陸兩大塊。內陸的火山山間谷地土壤肥沃,擁有許多河流。北方的沿海則是內陸農業區的對外貿易中心,雅加達、三寶壟、泗水都是這種類型的城市。而萬隆、梭羅、日惹都是作為農業中心發展起來的,後兩者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被荷蘭人佔領,因為作為一個單純的農業區,他們很難對荷蘭人的統治構成威脅,荷蘭已經牢牢地控制了各個港口,打造了覆蓋整個印尼的貿易網絡。

隨著印尼的統一,以及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已經不再具有支柱的後方產業意義,雅加達、萬隆、泗水的工業成為了養活人口和供應產品的支柱。而隨著資源的開採,一些外島城市也漸漸重要起來。不過依然離不開雅加達對於整個經濟的掌控和調動。所以雅加達成為當今印尼的最核心所在,而雅加達的核心作用離不開其所在的爪哇島的支持:雅加達的人口很多來自於爪哇島的農業區,而爪哇文化也是印尼文化的主體。

爪哇島的格局形成了一種典型的核心-腹地結構,北部幾個沿海城市與內陸的農業區聯繫起來共同組織起了爪哇島核心區。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巴布亞群島在今天印尼的地位已經大幅下降,但是作為一個戰略緩衝區還是非常重要的。這裡是東亞到澳大利亞的必經之地,雖然這個貿易關係比較弱,但是卻也是印尼能夠掌控的一個。但是由於人口太少、島嶼太多,難以產生大的城市,所以亦難以威脅爪哇、麻六甲的核心地位。

峇里島的印度教文化能夠一直保留,也正是因為這裡在近現代已經退化成為一個邊緣地區,其影響力已經難以抗衡爪哇島,殖民者和傳教者也很少願意去這裡爭奪,使得峇里島的文化保留下來。幸運的是,獨特的文化和美麗的海景使這裡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在當今旅遊業蓬勃發展的時代,使得峇里島在印尼國家決策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印尼全國規劃就強調峇里島是一個旅遊中心,要服務全球遊客。

印尼主要地理座標(點擊可放大):


加上龍目海峽的開發,峇里島可能會再度成為印尼一個重要的地區。今後展望,由於南海地位的提高,以及未來克拉運河的開通,會使得納土納群島成為一個重要樞紐和戰略區。今後印尼很有可能會在該島或者加里曼丹的坤甸一帶加強​​部署,以建立其對南海的影響力,但是由於和中國距離較遠,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衝突。就其他國家來看,不排除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在加里曼丹島由於領海的爭奪而發生小規模的衝突。

(本文獲得原作者同意轉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作者的知乎專欄,相當精彩。)

留言